韓國佛教全書、第一巻
0789c01 二障義
0789c02 1二障義
0789c03 釋元曉撰
0789c04 二障義六門分別 一釋名義 二出體相
0789c05 三辨功能 四攝諸門 五明治斷 六惣
0789c06 決擇
0789c07 第一釋名 言二鄣者 一煩惱鄣亦名惑
0789c08 鄣 二所知鄣亦名智鄣 或有異門 名
0789c09 煩惱礙及與智礙 煩惱鄣者 貪瞋等惑
0789c10 煩勞爲性 適起現行 惱亂身心 故名煩
0789c11 惱 此當體從功能立名 又復能惑界內
0789c12 煩惱之報 逼惱有情 令離寂靜 故名
0789c13 煩惱 是爲因中說果名也 鄣以遮止爲
0789c14 義 亦用覆弊爲功 遮止有情不出生死
0789c15 覆弊理性不顯涅槃 由是二義故名爲
0789c16 鄣 此從義用而受名也 所知鄣者 盡
0789c17 所有性 如所有性 二智所照故名所知
0789c18 法執等惑遮止智性 不成現觀 覆弊境
0789c19 性 不現觀心 由是義故名所知鄣 此
0789c20 從所弊及用得名 然人執等惑亦有鄣
0789c21 於少分境智 而未遮於無上菩提 亦不
0789c22 弊於一切種境 雖已斷此不得彼故 是
0789c23
{}[Note:[底]大谷大學所藏古寫本. ][試]疑[識][甲].

二障義


0790a01 故不立所知鄣名 法執等惑亦有少分
0790a02 感[Note:[感]底本傍註加[此]. ]生死義 而不弊於二乘涅槃 亦不
0790a03 止於分段生死 雖不斷此而證離故 是
0790a04 故不受煩惱鄣名 與奪之意 義在此乎
0790a05 惑智之名如常所說[Note:[說]傍註作[擧]. ] 或名煩惱礙智礙
0790a06 者 六種染心動念取相 違平等性 離
0790a07 相旡動 由乖寂靜名煩惱礙 根本無明
0790a08 正迷諸法 無所得性能鄣俗智 旡所不
0790a09 得 由不了義 故名智礙 此中煩惱是
0790a10 當能礙過名 智是從彼所礙德稱 廢立
0790a11 之意准前可知
0790a12 第二出體 略有二門 謂顯了門及隱密
0790a13 門 顯了門內 委曲有五重 一當自性
0790a14 以出體相 二依八識三性簡體 三約
0790a15 纏及隨眠辨體 四就正使與習氣明體
0790a16 五據五法以定鄣體 初當自性出鄣體
0790a17 者 人執爲首 根本煩惱忿恨覆等諸隨
0790a18 煩惱 是爲煩惱鄣之自性 論其眷屬
0790a19 彼相應法及所發業幷所感果報相 從
0790a20 通入煩惱鄣體 所知鄣者 法執爲首
0790a21 妄想分別及與法愛慢無明等以爲其體
0790a22 論其助伴者 彼相應法幷所取相 亦入
0790a23 其中 二依八識三性簡體者 煩惱鄣體
0790a24 不與阿賴識相應 唯共七種轉識倶起
0790b01 於中愛與無明 通七種識 慢通二識
0790b02 瞋唯不通 第七末那疑及四見唯在意
0790b03 識 薩迦耶見在意意識 薩迦耶中有二
0790b04 行 所謂我行及我所行 如是二行 亦
0790b05 通二識 意識二行義在可見 末那相應
0790b06 二行相者 直緣阿賴耶識自體 而作我
0790b07 行 無緣彼識體上諸相 作我所行 言
0790b08 諸相者 與彼相應五種心法及與一切
0790b09 十八界相 如是諸相皆從彼識種子所
0790b10 起 悉是彼識明鏡所現 是故末那亦得
0790b11 竝緣 喩如眼識緣明鏡時亦有種了別
0790b12 相 一者了別鏡體明色 二亦了別於中
0790b13 影像 而不能計鏡外有像 末那二行其
0790b14 義亦爾 而不能計識外有法 故惣相說
0790b15 還緣彼識 如直說言眼識緣鏡 當知亦
0790b16 緣鏡內現影 影是不待言論 此亦如是
0790b17 直說末那還緣彼識 當知無緣識內現
0790b18 不待言論 故不煩說 如顯揚論云 意
0790b19 者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還緣彼識
0790b20 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故 其我
0790b21 見中有二種緣 一緣自依止 二緣他依
0790b22 止 末那所起 唯有初緣意識之中具二
0790b23 種緣 緣自我見有二種起 謂分別起及
0790b24 任運起 末那有緩[Note:[緩]或作[後][編]. ]意識具二 如瑜伽
0790c01 說 四種我見 爲所依止能生我慢 一
0790c02 有分別我見 謂諸外道所起 二倶生我
0790c03 見 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 三自依止
0790c04 我見 謂各別內身所起 四緣他依止我
0790c05 見 謂於他身所起 故諸隨煩惱 隨其
0790c06 所應 在七種識 於中委曲准之可解
0790c07 論三性者 三性法門乃有多種 今且依
0790c08 一自性門說 色無色界一切煩惱及欲
0790c09 界中末那四惑 皆是有覆無記性攝 五
0790c10 識所起貪恚癡等 是不善性不善意識
0790c11 之等流 故如瑜伽說決定心後方有染
0790c12 淨 此後乃有等流 眼識善不善轉 而
0790c13 彼不由自分別力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
0790c14 應知亦爾 故欲界意識所起之中 若分
0790c15 別一切煩惱悉是不善 任運起中身邊
0790c16 二見 是無記性 如瑜伽說復次倶生薩
0790c17 迦耶見 唯無記性數現行故 非極損惱
0790c18 自他處故 若分別起由堅執故與前相
0790c19 違 在欲界者 唯不善性故 愛慢無明能
0790c20 發脩斷不善業者 是不善性結生之時
0790c21 微細現行是無記性 如對法論云九種
0790c22 命終心自體愛相應 此愛唯是有覆無
0790c23

二障義


0791a01 記性故 瞋恚一種唯不善性而亦通善
0791a02 心中起 如瑜伽說又由自性建立 如是
0791a03 黑白倶業 謂如有一隨於一所許作利
0791a04 益 卽由餘事後[Note:[後]傍註作[徑]. ]於其所作不利益 如
0791a05 於暴[Note:[暴]傍註作[見]. ]虎作惡 人所發生瞋恚倶行之思
0791a06 不喜彼惡 當知此思瞋倶行故 隨黑分
0791a07 中不喜樂 彼惡倶行故 隨白分中 是
0791a08 故此業說名黑白 如是所餘種類亦爾
0791a09 故隨煩惱中 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通於
0791a10 三性 而在善中未必皆是隨煩惱性 如
0791a11 於夢中脩無漏道 此中眠數非惑性故
0791a12 其餘三種准此可知 放逸等十及誑謟
0791a13 憍唯通不善 有覆無記忿恨覆惱慳嫉
0791a14 與害無慚無愧 如是九種唯不善性 此
0791a15 中無慚無愧論其自性 遍行一切不善
0791a16 心中 若說增用 愧通一切 慚未必通
0791a17 如瑜伽說無慚無愧 通與一切不善相
0791a18 應 又上文言 慚現前時必愧現前 若
0791a19 愧現前 不必有慚 例如四無色蘊自性
0791a20 必倶 論其用增 次第現前故 亦說言
0791a21 從此初心生後三心 此二生起道理亦
0791a22 爾 餘隨煩惱生起道理如論廣說 彼言
0791a23 隨煩惱者 略由四相差別建立 謂無慚
0791a24 無愧 亦通一切不善心起 放逸掉擧
0791b01 惛沉不信懈怠耶欲勝解妄念散亂不正
0791b02 知此十通一切染汚心起 通一切 當三
0791b03 界所繫忿恨覆惱疾慳誑諂憍害 此十
0791b04 各別不善心起 若一生時必無第二 如
0791b05 是十種皆欲界繫 除誑諂憍由誑及諂
0791b06 至初靜慮 憍通三界 此幷前二 若在
0791b07 上地唯旡記性 尋伺惡作睡眠 此四通
0791b08 三性 心非一切處非一切時 若有極久
0791b09 尋求伺察 便令身疲念失 心亦勞損
0791b10 是故尋伺名隨煩惱 此二乃至初靜慮
0791b11 地 惡作睡眠唯在欲界故 煩惱障相略
0791b12 說如是 所知障體其相云何 或有說者
0791b13 法執無明唯在第六第七 二識不通餘
0791b14 識 推求性故 法愛恚等非見所攝 不
0791b15 推求者亦通五識 如攝論說 能遍計心
0791b16 唯意識故 一切不通阿賴耶識 如瑜
0791b17 伽說 阿賴耶識不與煩惱而共相應故
0791b18 若此識中有法執者 成法我見 有無明
0791b19 等不應唯與五法相應 又若此識有法
0791b20 執者 旡所薰故 應念念失 不湏對治
0791b21 卽成太過 又法空觀初現前時 此識應
0791b22 斷 障治相違不倶行故 若爾所餘有漏
0791b23 種子 應無所依 所脩功德應無薰習
0791b24 無所薰故 亦不可言薰習鏡智 非無記
0791c01 故 猶未得故 故知法執不通此識 於
0791c02 二性中 唯在不善有覆旡記 雖復不染
0791c03 二乘聖道 而有染覆菩薩道故 由是義
0791c04 故亦名有覆亦名無覆 一體二名所望
0791c05 別故 不通四種 一向旡覆無記心中
0791c06 於轉識中異熟果者 與異熟識性類同
0791c07 故 分別力劣不能執故 威儀等心不堅
0791c08 執故 非普遍故 又亦不通一切善心與
0791c09 旡明等性相違故 必與無癡善根倶故
0791c10 如瑜伽說無明有二 一者不善 二者旡
0791c11 記 又有二種 一有染汚 二不染汚 不
0791c12 言有善故 設使法空觀前方便道中 有
0791c13 法執者 卽應人空觀前方便道中亦起
0791c14 人執 而於此中旣無此事 故知於彼亦
0791c15 無法執也 或有說者 法執分別遍通八
0791c16 識 未達法空故 取相分別故 如深蜜
0791c17 經言 微細隨眠者 謂八地已上從此以
0791c18 去 一切煩惱不復現行 唯有所知障爲
0791c19 依止故 此明八地已上唯所知障現行
0791c20 不可說此轉識所起 不與隨眠作依止
0791c21 故 當知是說阿賴耶識微細所知障現
0791c22 行不絕 又中邊論說 塵根我及識 木
0791c23 識生似彼 亂識有無彼 彼無故識無
0791c24

二障義


0792a01 亂識有者 但亂識有 無彼者 謂旡四
0792a02 物 卽下文言 此亂識云何名虛妄 由
0792a03 境不實故 由體散亂 然此識中想數爲
0792a04 首 取相分別 卽不了達無相眞如 故
0792a05 名法執亦名無明 非推求性計度實有
0792a06 故 無惠等餘心數法 又此妄想最極微
0792a07 細 唯與大圓鏡智相違 是故不妨諸轉
0792a08 識智 由是義故亦能受薰 是無記故
0792a09 非極香臭之所記故 如人衣等仙卽覺
0792a10 臭 而亦能受香臭所薰非極臭故 此識
0792a11 亦爾 如攝論言 無記者 是不可記 極
0792a12 香臭義故 又復此識雖旡所薰 而自前
0792a13 後相生相續 未得對治 終無斷絕 旣
0792a14 無隔滅 何得薰習 若無所薰卽有失者
0792a15 種子無薰 應念念失 而此種子 雖無
0792a16 所薰 前後相續無隔絕故 雖念念滅非
0792a17 念念失 此識法執 當知亦爾 由此道
0792a18 理故無過失 但無一切煩惱障故 說言
0792a19 不與煩惱相應 不言不與所知障倶 是
0792a20 故此文亦無相違 阿賴耶識尙有妄想
0792a21 何況五識而無法執 如涅槃經言 如是
0792a22 五識雖非一念 然是有漏復是顚倒增
0792a23 諸漏 故名爲有漏 體非眞實着相故倒
0792a24 是知五識亦有倒執 然此五識唯着五
0792b01 塵 不能遍計亦不取名 故說遍計 唯
0792b02 是意識 若依此文證五識中 旡法執者
0792b03 卽成末那 亦旡法執 故知此文 於彼
0792b04 非證 又所知障亦通三性 乃至二乘
0792b05 人空無漏亦未能免法執分別 所以者
0792b06 何 如彼見道 雖離一切方便道中意言
0792b07 分別 於苦等諦離諸名言 超過影像現
0792b08 量智生 由是證入人空眞如 而卽此時
0792b09 雖不取名 猶於苦事 取苦等相 此邊
0792b10 末達法空眞如 倒於法我常樂等德 例
0792b11 如五識雖無一切名言分別 證色等塵
0792b12 現量知見 而乖無相着相故倒 當知此
0792b13 中道理亦爾 如瑜伽說 見道智行遠離
0792b14 衆相 爾時聖智雖緣於苦 然於苦事不
0792b15 起分別 謂此爲苦取相 而轉餘諦亦爾
0792b16 先世俗智所觀諦中 一切相想 皆得解
0792b17 脫 絕戲論智 但於其義 緣眞如理 離
0792b18 相而轉 此文顯其不取名言 通達人空
0792b19 眞如理義 寶性論云 爲對治此四種顚
0792b20 倒故 有四種非顚倒法 謂於色等無常
0792b21 事中 無常等想 如是四種顚倒對治
0792b22 若依法身復是顚倒 此文顯其雖證人
0792b23 空故成旡倒 而迷法空此邊成倒 又復
0792b24 法空觀前方便道中亦有法執 卽加行
0792c01 智 未達法空分別取相 說名無明 亦
0792c02 名法執 唯一惠數亦執解 亦解亦執
0792c03 此中無別無明等數不同 一向迷亂法
0792c04 執 是故無有無癡 善根與癡數等倶起
0792c05 過失 如對法論云 迷亂者 謂能所取
0792c06 執 不迷亂者 謂出世智及受後所得
0792c07 迷亂不迷亂者 謂隨須出世智 所有聞
0792c08 惠等諸善根分別所知境故 隨須無分
0792c09 別智故 瑜伽論云 依空勤修念住菩薩
0792c10 略論六種 妄想縛中令心解脫 何等爲
0792c11 六 所謂於身乃至於法 發起內想是初
0792c12 想縛 卽於此中發起外想是二想縛 起
0792c13 內外想是三想縛 若於十方諸有情界
0792c14 願令解脫修習念住此中諸想是四想縛
0792c15 若由此故 於身心境修觀而住 此中諸
0792c16 想 是五想身縛 卽於身心脩觀住者
0792c17 此中諸想是六想縛 依此等文 當知未
0792c18 入眞觀 已還一切心中不無妄想 皆
0792c19 有迷亂 迷亂妄想何非法執 若言入
0792c20 空觀前方便道中無人執故 亦於法空
0792c21 觀前方便道中無法執者 他亦我觀前
0792c22 方便道中不取我故 卽於無相前方便
0792c23 道中亦不取相 此不類者 彼亦非類
0792c24 由是道理故無過失 或有說者 二師

二障義


0793a01 所說皆有道理 所以然者 若依別門麤
0793a02 相道理 初師所說亦有道理 於其通門
0793a03 巨細道理 後師所說亦有道理 由有如
0793a04 是二種理門 諸文相違皆得善通 設使
0793a05 將彼別相法執無明 通置八識及三性
0793a06 者 不應道理 故有過失 縱令此通相
0793a07 法執 局在二識 不通善者 不應道理
0793a08 亦乖聖言 二師所說旣不如是 是故二
0793a09 說皆有道理 三約纏及隨眠以明二鄣
0793a10 體者 本隨二惑現起之時 繫縛義重說
0793a11 名爲纏 纏所薰發種類 隨逐冥伏不覺
0793a12 故名隨眠 隨眠與纏皆是鄣體 如瑜伽
0793a13 說 本隨二惑略二緣故 染惱有情 一
0793a14 由纏故 二由隨眠故 現行現起煩惱名
0793a15 纏 卽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 亦名
0793a16 麤重 又不覺位名曰隨眠 若在覺位說
0793a17 名爲纏 故隨眠之內亦有二種 一卽種
0793a18 子 二是麤重 隨一品纏薰發此二其相
0793a19 云何 染所重發不發調柔性 無堪能性
0793a20 在異熟識 而非能生現纏之能 此謂麤
0793a21 重不名種子 又彼識中染所重發成自
0793a22 類性故 能生現行說名種子 卽不調柔
0793a23 亦名麤重 如瑜伽說 云何麤重相 謂
0793a24 若略說 無所堪能 不調柔相 是麤重
0793b01 相 此相有五 一現重相 二剛强相 三
0793b02 鄣礙相 四怯劣相 五不自在相 轉無
0793b03 堪能相 由有此相 煩雜染品 違淸淨
0793b04 品 是說麤重隨眠 而非種子隨眠 又
0793b05 彼論言 於自體中所有種子 若煩惱品
0793b06 所攝名爲麤重 亦名隨眠 若異熟品所
0793b07 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 不名隨
0793b08 眠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
0793b09 亦非隨眠 此說種子隨眠亦卽是麤重
0793b10 義 又彼論云 世間靜處但能漸捨 彼
0793b11 品麤重不拔種子 無漏靜慮二種倶捨
0793b12 此文竝說二種隨眠 此二和合能作鄣
0793b13 礙 故此二種倶爲鄣體 又種子內亦
0793b14 有二種 謂本性界及習成種子 此二和
0793b15 合能生現纏 故二種子皆是鄣體 如瑜
0793b16 伽說 卽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
0793b17 無明界 此二種子所隨逐意 所緣法界
0793b18 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毘那耶所生分別
0793b19 薩迦耶見 以爲依止集成今界 卽由此
0793b20 界增上力故 發起倶生薩迦耶見 於善
0793b21 說法毘那耶中 亦復現行能爲鄣礙故
0793b22 如煩惱鄣有纏隨眠 所知鄣中亦有二
0793b23 種種子 是卽性緣性分別 是故亦爲所
0793b24 知鄣 如顯揚論云復次於依他起自體
0793c01 中 有二種遍計所執自體分別 謂隨緣
0793c02 覺及隨眠數習 習氣隨眠 莊嚴論云
0793c03 意言與習光 名義互光起 非眞分別故
0793c04 是名分別相 釋曰此偈顯分別相有其
0793c05 三種 一有覺分別相 二無覺分別相 三
0793c06 相因[Note:[因]疑[內][編]. ]分別相 意言者謂我想 我卽想
0793c07 境 想卽心數 由此想於義 能如是如
0793c08 是起 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 習光者
0793c09 習謂意言種子 光謂從種子直起義光
0793c10 未能如是如是起 意言解此是無覺分
0793c11 別相 互光起者 謂依名起義光 依義
0793c12 起名光 境界非眞唯是分別相 此是相
0793c13 內分別相 故依此等文 當知現行種子
0793c14 皆是分別爲所知鄣體 餘義差別准前
0793c15 可知 四就正習簡鄣體者 如上所說
0793c16 二鄣體性直礙聖道名爲正鄣 由前數
0793c17 習滅 後有氣髣髴相似 故名習氣 然此
0793c18 習氣惣說有二 謂別習氣反通習氣 別
0793c19 習氣者 唯於煩惱鄣有 於所知鄣卽無
0793c20 是別習氣 亦有現行及其種子 其相云
0793c21 何 且如有一生高貴家庭歷多生長習
0793c22 憍慢 憍慢心中數習奴婢名言 於中取
0793c23 相分別所薰種子 卽有二義 謂生慢使
0793c24

二障義


0794a01 及生取相 此人修道得聖果後 生慢使
0794a02 邊種子被斷 生取相邊非其所斷 故此
0794a03 種子能生現行 無慢心中輒言奴婢 如
0794a04 是等名慢使習氣 餘感習氣皆亦如是
0794a05 此等煩惱性鄣之習氣 不入煩惱鄣中
0794a06 所攝 以非能障二乘道 故取相分別迷
0794a07 法空理 是故正爲所知障體 如瑜伽說
0794a08 又說阿羅漢或因習起無染汚心 騫脣
0794a09 露齒逼爾而笑 智度論說 起儛等事是
0794a10 愛習氣 河水神等是慢習氣 如是等文
0794a11 明別習氣 所言通習氣者 謂二障中皆
0794a12 有殘氣 無有現行 亦非種子 唯彼氣
0794a13 類無堪能性故 此習氣但名麤重 其想
0794a14 云何 如煩惱品所攝麤重 對治未生
0794a15 其勢增强 無漏道生 種子滅時 彼品
0794a16 麤重皆悉輕徵之時 非彼品攝 依異
0794a17 熟識隨逐不離 故名異熟識品之麤重
0794a18 又此麤重漏水之遺氣而非是漏水 故
0794a19 亦說名有染麤重 猶如子思父之遺體
0794a20 但是有父非卽是父 有染[Note:[染]傍註作[漏]次同. ]之義當知亦
0794a21 爾 如瑜伽說 問諸煩惱品所有麤重
0794a22 阿羅漢等永斷無餘 復有何品麤重 彼
0794a23 所未斷 由斷此故說名如來永斷習氣
0794a24 答異熟品麤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 唯
0794b01 有如來名究竟斷 又下文言 復次略有
0794b02 一種麤重 一*染麤重 二有*染麤重
0794b03 *染麤重者 阿羅漢等煩惱斷時悉皆永
0794b04 斷此謂有隨眠者 有識身中不安隱性
0794b05 無堪能性 有*染麤重者 隨眠斷時 從
0794b06 *染所生 染所薰發本所得性 不安隱
0794b07 性 若依附性 與彼相似無堪能性 皆
0794b08 得微薄 又此有*染麤重名煩惱習氣
0794b09 羅漢獨覺所未能斷 唯有如來能究竟
0794b10 斷 故如說煩惱習氣性相 所知障氣當
0794b11 知亦爾 故此習氣通於二障 如對法論
0794b12 云 如來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及彼
0794b13 習氣 寶性論云 不淨者一切凡夫有煩
0794b14 惱障故 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
0794b15 知障故 有點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
0794b16 彼二種習氣障故 以此等文 當知二障
0794b17 皆有習氣 一切菩薩所未能斷故 此習
0794b18 氣非二障攝 別爲第三名習氣障 若就
0794b19 性類相似之義 亦名最極微細二障 如
0794b20 深蟄經說十一障中言 於如來地 對治
0794b21 極微細㝡極微細 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0794b22 又復此二障氣種子斷時 方有習氣 未
0794b23 斷己前 無微薄故 種斷無間方有微薄
0794b24 故名爲無間生習氣 如前所說 別習氣
0794c01 者 煩惱種子未斷己前己有習氣 是故
0794c02 說名前生習氣 如瑜伽說隨眠者 有二
0794c03 種 謂可害及非可害 習氣者亦有二種
0794c04 謂無間生習氣 及前生習氣故 五約五
0794c05 法定障體者 何謂五法 一心法 二心
0794c06 所有法 三色法 四心不想應行法 五
0794c07 旡爲法 如前所說二障現行 直是心所
0794c08 有法所攝 論其眷屬 心法 色法 心不
0794c09 想應行法 亦相應行法 亦相從攝 二
0794c10 隨眠中種子隨眠 其現行二法所攝 以
0794c11 是性緣性分別故 前生習氣現行種子
0794c12 亦是心心所有法所攝 一切麤重隨眠
0794c13 及無間生習氣 唯是不相應法攝 以非
0794c14 性相應故 廿四種不相應內 是異生種
0794c15 類所攝 以下堪能諸盛法故 然異生性
0794c16 有麤有細 麤者見斷煩惱未斷之時 所
0794c17 有麤重不堪聖法 此時假立異生 所言
0794c18 細者 金剛以還一切麤重 隨其所對不
0794c19 堪聖法 故通名異生性 雖有此二而於
0794c20 論中 但約麤相立異生性 例如四相有
0794c21 麤有細 細在刹那麤在相續 而於論中
0794c22 唯立麤相 如對法論云 當知依相續位
0794c23 建立生等非約刹那故 異生性中麤細
0794c24

二障義


0795a01 亦爾 故知麤重異生性所攝 上來五重
0795a02 合爲第一依顯了門出障體竟 二依隱
0795a03 蜜門出二障體者 六種染心是煩惱礙
0795a04 體 根本旡明是智礙體 言六染者 一
0795a05 執相應染 二不斷相應染 三分別智相
0795a06 應染 四現色不相應染 五能見心不相
0795a07 應染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 此中初二在
0795a08 於六識 第三一染在第七識 後之三染
0795a09 倶在第八識 於中委曲具如起信論記
0795a10 中說 此不重顯 此煩惱礙六染之中已
0795a11 攝前門二障皆盡 根本無明者 彼六染
0795a12 心所依根本冣極微細 冥闇不覺 內迷
0795a13 自性一如平等 未能外向 取差別相
0795a14 故無能取所別異乃至與眞明其相太近
0795a15 故此無明於彼㝡遠 如下沙彌與和上
0795a16 坐近也 於生死中 無有一法細於無明
0795a17 而作其本 唯此爲无忽然始起 是故說
0795a18 名無始无明 如本業經言 其住地前便
0795a19 無法起 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起信論云
0795a20 以不達一法界 故心不相應忽然起念
0795a21 名爲無明 故此言 無前及忽起者 非
0795a22 是竪望時節前後 唯是橫論細麤緣起
0795a23 如是無明雖非與異熟識相應 而爲作
0795a24 本和合不離 故依此識方說其相 由是
0795b01 攝在梨耶識位 如彼論云 以依阿利耶
0795b02 識 說有無明不覺而起故 是謂隱密門
0795b03 中智礙體相 出體分竟
0795b04 次第三明障功能者 亦有二門 顯了門
0795b05 中煩惱障能略有二種 謂能發業及能
0795b06 結生 發業之能亦有二種 先發引業
0795b07 後發生業 通而論之 一切煩惱皆發引
0795b08 業 亦發生業 於中別取其最勝者 無
0795b09 明能發引業 愛取能發生業 如瑜伽說
0795b10 十二支中 二業所攝 三煩惱攝 又二
0795b11 業中初是引業 後是生業 三煩惱中
0795b12 一能發起引業 二能發起生業故 此中
0795b13 發引業者發現起業 發生業者發種子
0795b14 業 由能薰發先行種子 令成能生轉爲
0795b15 有故 引業能發卽有二種 發罪業時
0795b16 現縛能發 福不動業 隨眠能發 發生業
0795b17 時 罪福不動 皆有現行愛取能發 又發
0795b18 引業中 倶生煩惱發別報業 唯分別起
0795b19 隨其所應 能發三種總報引業 所以然
0795b20 者 若達三界皆苦 亦知生苦之因 自
0795b21 然不作苦因之業 由是道理若有不了
0795b22 苦因 無明其勢能發牽生之業 又復若
0795b23 解無我自他平等 何由强作自受報業
0795b24 是故不了無我無明 其勢能發引總報
0795c01 業 由是義故 脩道所斷迷事煩惱 不
0795c02 能發起總報引業 若依是義 倶生我見
0795c03 相應無明 亦迷無我自他平等 實能發
0795c04 起引生之業 但得見道後離其助伴勢
0795c05 力微故 不能發耳 如瑜伽說 問何因
0795c06 緣故福不動業 由正思擇功力而起 仍
0795c07 說用無明爲緣耶 答由不了世俗苦因
0795c08 爲緣 發非福行 由不了勝義苦因爲緣
0795c09 生福不動業故 此明由迷惡趣苦苦之
0795c10 因緣 以此無明能發罪業 故言不了世
0795c11 俗苦因 由迷善趣行苦之因 以此無明
0795c12 能發善業 故言不了勝義苦因 對法論
0795c13 云 愚有二種 一異熟愚 二眞實義愚
0795c14 由異熟愚故發不善行 由眞實義愚故
0795c15 發福不動行 初者是染汚性 無明合時
0795c16 心不容受信解異熟行相正見故 後者
0795c17 眞實義 卽四諦於彼愚故 未見諦者
0795c18 雖起善心 由彼隨眠所隨縛故 亦名愚
0795c19 癡 由彼勢力 於三界苦 不如實知 便
0795c20 能發起後有因性福不動行 非已見諦
0795c21 者 能發此業無眞實義愚故 是故彼業
0795c22 說因 此生是意欲明發業無明 皆是正
0795c23 迷四眞諦義 亦悉不了異熟因果 但發
0795c24 善業時雖未通達四諦道理 而能信解

二障義


0796a01 異熟因果故 於此時 明隨眠設其不
0796a02 了異熟因義 發罪業時非直不了四諦
0796a03 道理 亦無信解異熟因果故 於此時無
0796a04 明別名異熟愚也 次明結生相續力者
0796a05 所結之生 不出二種 一者正生 二者方
0796a06 便生 結正生時亦有二種生 有色界中
0796a07 有時結生 無色界死有時結 二結方便
0796a08 生唯在死有 然臨死有心 有其三位 謂
0796a09 前三性心位 其次染汚心位 㝡後異熱
0796a10 心位 此中初二是心意識 最後一心是
0796a11 異熟識 又三性位非結生時 後之二心
0796a12 是結生位 又後二中初是現纏結生之
0796a13 位 後是隨眠結生位也 如瑜伽說 又
0796a14 欲界沒生上地時 欲界善心無記心無
0796a15 間 上地染汚心生 以一切結生相續皆
0796a16 染汚心方得成故 又從上地沒生下地
0796a17 時 從一切上地善心染汚心無記心 唯
0796a18 有下地染汚心生 又下文言臨命終時
0796a19 最後念心 必是異熟法 結生相續無間
0796a20 之心 亦是異熟故 若論中有最後念心
0796a21 必是染汚從此已前卽無定位 結生時
0796a22 卽略說如是 此中何等煩惱能結生者
0796a23 通相而言 自他所有一切煩惱 皆能結
0796a24 生 論最勝者 唯由倶生無記我愛結生
0796b01 相續 如瑜伽說 問於彼彼地結生相續
0796b02 彼彼身中 當言全界一切煩惱 皆結生
0796b03 耶 爲不全耶 答當言全非不全 何以
0796b04 故 若未離欲 於此生處 方得受生 非
0796b05 離欲故 又未離欲者 諸煩惱品所有麤
0796b06 重 隨結自身 亦能爲彼異身生因故
0796b07 又將受生時於自體上 貪愛現行 於男
0796b08 於女 若愛若恚 亦互現行 乃至廣說
0796b09 此文就其通相說也 又彼論言 云何生
0796b10 謂我愛無間已生故 乃至卽於此生處
0796b11 中 有異熟無間得生 對法論云 相續
0796b12 力者 有九種命終 心與自體愛相 應
0796b13 於三界中 各各命相續 此自體愛 唯此
0796b14 倶生 不了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 而能
0796b15 了別我自體 生差別境界 由是勢力諸
0796b16 異生輩令無間後有相續 如此等文就
0796b17 別相說 所以未捨上地法時能起下地
0796b18 結生惑者 此有二義 一若在上地 上
0796b19 地業盡臨命終時 生處法爾 必定先退
0796b20 彼境地功德 是故此時能起下結 猶如
0796b21 生無想天臨命終時 生處法爾必定先
0796b22 退 其無想事 然後命終 此亦如是 故
0796b23 二凡夫生上非斷我見 由此未斷我見
0796b24 力故 將生下時 能起我愛 如說依世間
0796c01 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 所有貪欲於諸
0796c02 下地其煩惱 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
0796c03 耶見 由此見故 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
0796c04 雜自體不觀差別 惣計爲我 或計爲我
0796c05 所 由是因緣雖昇有頂而後退還故 由
0796c06 是二義 離先所伏脩斷煩惱 死臨時堪
0796c07 能還起 由是言之 結三界生 正是脩
0796c08 道所斷煩惱 發惣報業 正是見道所斷
0796c09 煩惱相從 而說通發通結 如攝論云
0796c10 若無下無明諸行不生 若無脩道無明
0796c11 諸行不熟者 是明分別我見相應無明
0796c12 能發惣報引業境界□[Note:□□□□四字未審[編]. ]□□□悲 無明
0796c13 能所彼業 令成生業 佛性論云 福不
0796c14 動業增長家因者 思惟能成業 見諦能
0796c15 得果者 是明由境界愛 增長引業 令
0796c16 成生業 故名成業 非能始發引業 故
0796c17 不言能發業 由我愛力業能得果 故言
0796c18 見諦能得果也 彼論者 意境界愛等迷
0796c19 五塵事 故名思惟 我愛是乖無我道理
0796c20 故名見諦 而是我愛非分別起 是故還
0796c21 爲脩道所斷 由是道理 故不相違 又於
0796c22 此中 約人分別者 一切異生纏及隨眠
0796c23 皆是結生 若諸菩薩纏及隨眠竝非結
0796c24

二障義


0797a01 生 二乘聖人卽當分別 何者依通相門
0797a02 一切聖人唯有隨眠結生相續 以諸聖
0797a03 人將受生時 於男女中無愛恚等故 別
0797a04 相門初二果中 倶生我愛亦有現行 唯
0797a05 第三果不起此結 直由隨眠結生 我愛
0797a06 結生迷聖意故 無漏道力漸增盛故 如
0797a07 瑜伽說 結生相續略有七種 一纏及隨
0797a08 眠結生相續 謂諸異生 二唯隨眠結生
0797a09 相續 謂見聖迹 三正知入胎 謂轉輪
0797a10 王 四正知入住 謂獨覺 五於一切位
0797a11 不失正念 謂諸菩薩 六業所引發結生
0797a12 相續 謂諸菩薩 七智力所發結生相續
0797a13 謂諸菩薩 此說隨眠結生 謂見聖迹 是
0797a14 約通相結生門說 對法論云 未離欲聖
0797a15 者亦爾 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 其中能
0797a16 起此愛 然能了別 以對治力所損伏故
0797a17 已離欲聖者 對治力强故 雖未永斷
0797a18 然卽此愛不復現行 由隨眠力令生相
0797a19 續 此約別相結生門也 上來所說發業
0797a20 結生 是說六識所起煩惱 若論末那相
0797a21 應四惑 一切位中恆有現行 通能作本
0797a22 發業結生 如是發業結生之義 三種緣
0797a23 生門中 在愛非愛及與愛用二緣生門
0797a24 三種薰習之中 唯在有分及與我見二
0797b01 薰習門 是謂煩惱障功能也 所知障者
0797b02 於三界中無有發業結生功能 非迷四
0797b03 諦人空理故 然此別有二種功能 何等
0797b04 爲二 一者分別諸法自性差別故 能薰
0797b05 成十八界 由是辨生諸法體相 此是因
0797b06 緣之功能也 三種緣生中 自性緣生
0797b07 三種薰習中 言說熏習二者 此所知障
0797b08 分別自他違順等相 能生見慢貪瞋等
0797b09 事 此是增上緣功能也 依顯了門釋
0797b10 障能竟 隱密門內二礙能者 此中亦有
0797b11 發業結生 言發業者 無明住地發無漏
0797b12 業 能受界外變易生死 此是無作 四
0797b13 諦道理如前說 顯了門者 直是有作四
0797b14 諦門也 如夫人經言 又如四取緣有漏
0797b15 業因 而生三有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
0797b16 業因 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
0797b17 意生身 故總說 雖然於中分別者 此
0797b18 中所發無漏業者 方便道中道分善根
0797b19 不爲三漏所發所潤 不愛三有 故名無
0797b20 漏 當知集諦有其二種 謂有漏集諦
0797b21 無漏集諦 所生苦諦亦有二種 謂有爲
0797b22 苦諦 無爲苦諦 如寶性論云何名爲世
0797b23 間 以三界相似鏡像法故 此明何義
0797b24 依無漏界中有三種生身 應知彼目
0797c01 無漏善根所作名爲世間 以離有漏諸
0797c02 業煩惱所作法 故亦名涅槃 依此義故
0797c03 勝鬘經言 有有爲世間 有無爲世間
0797c04 有有爲涅槃 有無爲涅槃 故能發業中
0797c05 亦有二種 一無明住地能發引業 二愛
0797c06 取習氣能發生業 無明住地所以能發
0797c07 引生死業者 由此無明 迷自心性 本無
0797c08 起動 終無變異 緣此勢力 堪能發起滅
0797c09 意生身 變易生死業 菩薩見道永離能
0797c10 所 隨分通達本無起動 是故雖有無明
0797c11 而不成感生之業 由此勢力其後所起
0797c12 方便道等 亦應不成引總報之業 例如
0797c13 二乘見道已後 雖有倶生我見無明 而
0797c14 不得成總報之業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0797c15 所以人執習氣法執分別不能發 此無
0797c16 漏業者 若於三乘不無此義 但其菩薩
0797c17 方便道中 爲對治 彼脩無漏業障治相
0797c18 違故不能發 例如欲界人 我執等終不
0797c19 能發 彼不動業障治相違故 此亦如是
0797c20 故無明住地非無漏業所能伏滅 是故
0797c21 能發 如是無明通發三乘 無漏引業故
0797c22 唯說此爲發業也 發生業時 唯能閏發
0797c23 能取種子 令成能與非發現起無漏之
0797c24 業 由是義故 愛取習氣妄想分別 能發

二障義


0798a01 生業 如智度論說 阿毘跋致菩薩習氣
0798a02 力故受法性生身 是顯發生業義 寶性
0798a03 論云 緣相者 謂無明住地與行作緣 如
0798a04 無明緣行 此亦如是 故此明發引業義
0798a05 又彼論云 緣彼無明住地 緣細想戲論
0798a06 習因無漏業生 於意□[Note:□及其傍註一字未審. ]是文倶顯二種
0798a07 支業 次明結生相續力者 羅漢獨覺受
0798a08 彼生時我愛習氣 比中結生及發生業
0798a09 是煩惱礙功能 此等皆在六染中故 發
0798a10 引業者 是智礙力 無明住地非六染故
0798a11 又此智礙別有二種殊勝功能 一此無
0798a12 明動其如流轉生死 如經言 卽此法界
0798a13 說名衆生 論云自性淸淨心 因無明風
0798a14 動故 二此無明能薰眞如 變生一切諸
0798a15 識等法 如經言不思議薰 不思議變
0798a16 是現識因 論云 眞如淨法實無於染
0798a17 但以無明而薰習故 卽有染相故 由有
0798a18 如是二種力故 能作二種生死依止 如
0798a19 經言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
0798a20 業生 皆依無明住地 有緣非無緣故
0798a21 當知無明其力殊勝 如偈中說 一切說
0798a22 諸法中槃若㝡爲勝 能至無所爲 而無
0798a23 不爲 而無不爲故 一切生死中無明力
0798a24 最大 能動一法界 遍生三生死故 上
0798b01 來二門明障功能竟
0798b02 次第四明諸門相攝者 諸惑差別乃有
0798b03 多種 今撮其要略攝六門 一一百二十
0798b04 八種煩惱 二百四惑 三九十八使 四
0798b05 八種妄想 五三種煩惱 六二種煩惱
0798b06 初言一百二十八煩惱者 謂迷四諦分
0798b07 別起 通取三界有百二十八種 如瑜伽
0798b08 論本地分說 於欲界苦集諦及彼欲界
0798b09 增上滅道諦 具有十種煩惱迷執 於色
0798b10 界苦集諦及彼增上滅道諦 除瞋有餘
0798b11 如於色界無色界亦爾 於欲界對治修
0798b12 中 有六迷執 除邪見見取 戒禁取 疑
0798b13 色無色界有五迷執 於上六中各除瞋
0798b14 故 此十煩惱於四諦境 云何各別起
0798b15 迷執者 隨其根本有四別故 是義云何
0798b16 此十煩惱總有三分 謂倒本倒體及倒
0798b17 等流 倒根本者 所謂無明 倒體者 謂
0798b18 薩迦耶見 邊見 一分見取 或取及貪
0798b19 言倒等流者 除前之餘倒本無明 亦有
0798b20 二種謂相應及獨行 獨行無明者 謂無
0798b21 貪等諸煩惱纏 但於苦等諸諦境中 由
0798b22 不如理作意力故 諸不如實簡擇覆障
0798b23 闇昧心法 如是名爲獨行 無明中若由
0798b24 不正作意 推求苦諦不如實知覆障闇
0798c01 昧 依無明計受者等 隨是我見 具起餘
0798c02 惑 如是十種皆迷苦諦 若推求集諦不
0798c03 如實知 依此爲本計作者等 如爲十種
0798c04 皆迷集諦 此二直迷因緣依處故 非生
0798c05 彼滅道畏 又若由不如理作意 推求滅
0798c06 諦不如實知 依此無明計淸淨我 以此
0798c07 爲先具起餘惑 如是十種悉迷滅諦 推
0798c08 求諦[Note:[諦]上疑脫[道][編]. ]不如實 依此卽計知者見者 此等
0798c09 十種是迷道諦 此二無明所起煩惱 還
0798c10 於滅道 生怖畏想 如其本不推求諦理
0798c11 直緣五蘊而計我等 如是一切皆迷苦
0798c12 諦 由是義故於四諦下 各有十種煩惱
0798c13 迷執 如瑜伽說卽此一切迷苦執者 是
0798c14 迷彼因緣所依處行 卽此一切迷滅道
0798c15 者 是迷彼怖畏生行 對法論云 又十
0798c16 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 是彼因緣所
0798c17 依處故 所以者何 苦集二諦 皆是十
0798c18 種煩惱因緣及所依處 是故一切迷 此
0798c19 因緣依處 起諸邪行 又十煩惱皆迷滅
0798c20 道諸起起行 由此能生彼怖畏故 所以
0798c21 者何 由煩惱力樂着生死 於淸淨法起
0798c22 懸岸想 生大怖畏 又諸外道於滅道諦
0798c23 妄起種種顚倒分別 是故十惑皆迷滅
0798c24

二障義


0799a01 道 起諸邪行 若迷此起邪行卽見此所
0799a02 斷故 又若由不如理作意 推求眞如佛
0799a03 性等理 不如實知卽謗大乘 如是邪見
0799a04 是分別起 咸[Note:[咸]疑[感][編] ]無間苦 而非正迷安立
0799a05 四諦 而不可說二乘不斷墮惡趣因 無
0799a06 餘斷故 所以能斷此邪見者 二乘無漏
0799a07 諦現觀智 亦觀非安立諦境故 故此邪
0799a08 見相從入於迷四諦攝 以四諦門空無
0799a09 我理 與其佛性無二別故 必由我見謗
0799a10 大乘故 又此門中所以二見 亦有但生
0799a11 二見及疑 唯分別起者 以彼二見 內計
0799a12 自體恆時數習 是故亦有任運現行三
0799a13 見及疑 推求道理不如實知不正計度
0799a14 非數數起 故無倶生 雖於諸事任運起
0799a15 疑 不染汚故 非惑性攝故 脩斷惑唯有
0799a16 六種 此等皆說六識所起 若論末那相
0799a17 應四惑 相從通入脩斷四中 是謂一百
0799a18 二十八煩惱也 次明一百四煩惱者 見
0799a19 道所斷有九十四 脩斷有十 合爲百四
0799a20 如瑜伽論決擇分說 云何建立迷斷差
0799a21 別 欲界迷苦有十煩惱 迷餘三諦各有
0799a22 八種 除薩迦耶及邊執見 上界除瞋 餘
0799a23 如欲界脩所斷者 欲界瞋恚 三界三種
0799a24 貪慢無明故 所以身邊二見但迷苦諦
0799b01 者 由於此中對治說迷故 是義云何 如
0799b02 是二見 正返苦下無我無常二種行相
0799b03 故 餘三門所起二見 皆迷苦諦而起邪
0799b04 行 其餘諸惑無如是義 是故於彼訰境
0799b05 說迷 所以脩斷無二見者 得見道後 起
0799b06 此者少 故於此門略而不說 末那三惑
0799b07 雖有名同 亦不入於修斷三中 是名一
0799b08 百四種煩惱 三明九十八使門者 見道
0799b09 所斷有八十八 修斷有十 總九十八
0799b10 八十八者 調於欲界苦下有十 道下有
0799b11 八 謂除二見 餘二諦下各有七種 謂
0799b12 除二見及除戒取 上二界中各除瞋恚
0799b13 餘如欲界脩斷有十 不異前說 如十住
0799b14 毘婆沙論言 使所攝名煩惱 纏所攝名
0799b15 爲垢 使所攝者 是十根本隨 三界見
0799b16 諦思惟所斷分別 故名九十八使 非使
0799b17 所攝者 謂不信等 亦以三界見諦思惟
0799b18 所斷分別有一百九十六種纏垢故 於
0799b19 此門中說 諸煩惱我見爲本 由存我見
0799b20 故遍謗四諦 依四邪見隨其所應 起餘
0799b21 煩惱故 於四諦迷執差別 如廣論云
0799b22 以有我見故言無諦 彼作是言 我無有
0799b23 苦卽是謗苦 我無有內卽是謗集 我無
0799b24 有滅卽謗滅諦 我無有對治卽謗道諦
0799c01 故此門意說 凡諸我見 必緣現在自體
0799c02 五蘊 是故無不迷苦諦者 其亦執見
0799c03 緣所存我 計其斷常 故亦迷苦 是故
0799c04 此二不通三諦 所以戒取 唯迷苦道者
0799c05 凡論戒取不出二種 一獨頭戒取 緣邪
0799c06 戒事計爲因等 二足上戒取 緣自邪見
0799c07 計爲道等 獨頭戒取 是緣苦集而於集
0799c08 諦 非正相返於因計因故 若望苦諦
0799c09 卽爲正返於果計因故 是故但爲見苦
0799c10 所斷 足上戒取 唯緣道下謗道邪見
0799c11 計以爲道 於餘邪見不計爲道 所以
0799c12 然者 由求道心 起見謗道 求得此見
0799c13 還計爲道 謗餘三諦 不由求道 是
0799c14 故彼見不計爲道 是故戒取不通集滅
0799c15 脩所斷中所以不說 倶生二見者 望貪
0799c16 瞋等過患是微細 由是不入煩惱中攝
0799c17 還屬修道所斷邪智 是謂九十八使門
0799c18 也 上來三門 直是顯了門內煩惱障攝
0799c19 然此三門但隨一相 說其邪行迷差
0799c20 別 未必一向定爲然也 四明八妄想者
0799c21 亦名八種分別 如顯揚論云 頌曰分別
0799c22 有八種 能生於三事 分別體應知 三
0799c23 界心心法 論曰八種分別者 一自性分
0799c24

二障義


0800a01 別 謂於色等想事 分別色等所有自性
0800a02 二差別分別者 謂卽於色等想事起諸
0800a03 分別 謂此有色 此無色 有見 無見等
0800a04 以自性分別爲依處故 分別種種差別
0800a05 之義 三總執[Note:[執]或可作[取][編]. ]分別 謂卽於色等總事
0800a06 所立我及有情 命者 生者等 假想施
0800a07 說所引分別 由攝積聚多法 總執爲
分別轉故 又於舍軍林等想事 所立舍
0800a09 等假想施設所引尋思 四我分別 謂若
0800a10 事有漏有取 長時數習 我執所取 由
0800a11 數習邪執 自見處事爲緣 所起虛妄分
0800a12 別 五我所分別 謂若事有取乃至我所
0800a13 執所取等 爲所起分別 六愛分別者
0800a14 謂緣淨妙可意事境分別 七不愛分別
0800a15 八愛不愛倶相違分別 如是略說有二
0800a16 種 謂分別自體及分別所依所緣事 此
0800a17 中初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 所依所緣
0800a18 事 我我所分別能生餘見 根本身見
0800a19 餘慢根本我慢愛不愛倶相違 知其所
0800a20 應生貪瞋癡 是故如是八種分別 爲起
0800a21 此三種事 論說如是 此中前三分別能
0800a22 生所依所緣事者是明 薰成名言種子
0800a23 由是辨生十二處法 如瑜伽說 此中所
0800a24 說 略有二種 一分別自性 二分別所
0800b01 伏 分別所緣事 如是二事 無始世來
0800b02 展轉爲因 謂過去世分別爲因 能生現
0800b03 在分別 所依及所緣事 現在依緣旣得
0800b04 生已 復能爲因 生現在世 由彼住緣
0800b05 所起分別 於今分別不了知故 復生當
0800b06 來所依緣事 彼當生故依彼緣彼 復起
0800b07 分別 此言所依謂內六處 言所緣者是
0800b08 外六處 此明總攝十八界法 三種分別
0800b09 重習所生 此中前二分別其相可解 第
0800b10 三中言 我有情等所引分別者 此非我
0800b11 見計爲實我 直是慢緣世流布名 取其
0800b12 總相起諸分別 是故不入煩惱障攝 又
0800b13 此三分別總攝一切所知障 內分別皆
0800b14 盡 以離此三相 外更無所分別故 但
0800b15 爲更顯此所知障 生煩惱障 增上緣用
0800b16 故 卽就此三種總分別 隨其所應別立
0800b17 後五 例如煩惱障中四種我見 分別倶
0800b18 生總攝一切 但爲更顯起我慢義故 卽
0800b19 就此二種我見 別立自他二緣我見 當
0800b20 知此中道理亦爾 由五分別生煩惱事
0800b21 其相云何 且如耳識 聞說我聲 次意
0800b22 識起 尋求我名 第三心時 決定了別
0800b23 如是我名自異他事 此三心位爲我分
0800b24 別 第三心後 方起染心計度分別 所
0800c01 謂我者是一是常 作者愛者等 後恃此
0800c02 我起我慢等 如於耳識餘識亦爾 如我
0800c03 分別我所亦爾 此謂依二分別生見慢
0800c04 事 愛分別者 且如眼識緣淨妙色 次
0800c05 意識生尋求妙相 第三心位定知是妙
0800c06 便起樂受而未生貪 此三心位名愛分
0800c07 別 決定心後方起染愛 後二分別 生
0800c08 瞋癡事 如其所應 淮此可解 是謂依
0800c09 三分別生貪等事 此中五種分別 是所
0800c10 知障 所生二事是煩惱障子細而論 第
0800c11 三心後起煩惱時 卽有如是五種分別
0800c12 所知障性作煩惱本 但約麤相道理 直
0800c13 說前後相生耳 由是義故 八種分別悉
0800c14 是正迷 第四眞實 如古論云如是如實
0800c15 凡愚不知起八妄想 已後生三事 新論
0800c16 中言 又諸愚夫不了眞實 從此因緣八
0800c17 分別轉 能生三事故 如是八種妄想分
0800c18 別 是顯了門所知障攝 五明三種煩惱
0800c19 門者 謂見道所斷衆 修道所斷衆 非
0800c20 二所斷衆 論其相攝 卽有二重 若約
0800c21 二乘明三種者 煩惱障內分別起者是
0800c22 見道所斷 倶生煩惱是修所斷 所知障
0800c23 是非二所斷 若就菩薩明三種者 此二
0800c24

二障義


0801a01 障中諸分別起 是見所斷 任運起中除
0801a02 第八識 是脩所斷 此前所除微細知障
0801a03 又前所斷二障習氣及隱密門煩惱礙內
0801a04 根本業染 及與智礙無明住地 此等皆
0801a05 是非二所斷 唯究竟道所能斷故 此約
0801a06 麤相顯其差別 巨細道理後門當說 六
0801a07 明二種煩惱門者 謂住地煩惱及起煩
0801a08 惱 起煩惱者 謂顯了門所說 二障諸
0801a09 心相應纏及隨眠 皆依住地而得生起
0801a10 故名起惑 譬如一切草木及其種子皆
0801a11 依大地 此亦知如是故 住地煩惱者
0801a12 總卽唯一無明住地 其相如前出體分
0801a13 說 論其差別 略開爲二 一者生得住
0801a14 地 或名見一處住地 二者作得住地
0801a15 或名有愛數住地 言生得者 不覺一如
0801a16 忽然而生 其前無始 故言生得 其所
0801a17 迷處旣是一如 不同作得 迷三有處
0801a18 故言一處 一處 一相 平等平等 無有
0801a19 能見所見差別 於此不覺故名爲見 如
0801a20 其覺者卽無見故 是故名見一處住地
0801a21 言作得住地者 謂依生得住地 起三有
0801a22 心 不了彼境卽是如如 是能起三有煩
0801a23 惱 此卽由起彼心不了彼境 非任自迷
0801a24 故言作得 由與有愛同迷境故 入有愛
0801b01 數中所攝 是故亦名爲有愛數住地 又
0801b02 此作得住地 起三有愛 是故分作三種
0801b03 住地 謂欲界住地 色界住地 無色界
0801b04 住地 或名欲愛住地乃至有愛住地
0801b05 彼一生得此三作得 合說卽有四種住
0801b06 地 然此作得三種住地 其不覺相與本
0801b07 生得等無麤細 由是義故 總說四種名
0801b08 爲無始無明住地 又此四種皆非相應
0801b09 不同起惑 刹那相應 是故通名心不相
0801b10 應無明住地 喩如夜闇遍一天下 於中
0801b11 有起三重榭者 榭內之闇爲榭所攝 是
0801b12 故別名三榭之闇 然此三榭內所有闇
0801b13 相 與天下闇等無差別 故還通名爲一
0801b14 夜闇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如本業經言
0801b15 一切衆生識始起一相住 於緣皆第一
0801b16 義諦起 故名惑 是爲住地名生得惑
0801b17 因此住起一切惑 從一切法緣生 名作
0801b18 得惑 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
0801b19 名色界住地 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
0801b20 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 爲始起四
0801b21 住地 其四住地前 便無法起 故名無
0801b22 始無明住地 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 有
0801b23 終而不知其始 前有法無法云何而得
0801b24 知 生得一住地 作得三住地 佛知始
0801c01 終 勝鬘經言 煩惱有二種 謂往地煩
0801c02 惱及起煩惱 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 一
0801c03 見一處住地 二欲愛住地 三色愛住地
0801c04 四有愛住地 此四種住地 生一切起煩
0801c05 惱 起煩惱者 刹那心刹那相應 世尊
0801c06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當知此中別
0801c07 卽唯有四種住地 總卽唯一無明住地
0801c08 四外無一故唯言住地 有四種四卽是
0801c09 一 故言心不相應無明住地 如其總別
0801c10 合數卽有五種住地 是卽無明 無明有
0801c11 通有別 如多羅有其通別 十二部經通
0801c12 名多羅 是爲通相 餘十一部之所不攝
0801c13 直說蘊界處等法門 名脩多羅是爲別
0801c14 相 無明亦爾 四種住地通名無明 是
0801c15 爲通相 無明住地如上二經之所說 故
0801c16 其有愛數三所不攝 直迷一處生得住
0801c17 地還愛無明住地名者 是爲別相無明
0801c18 住地 如經言 無明住地其力㝡大 唯
0801c19 佛菩提智所能斷故 又直就有愛數所
0801c20 攝中 總別合數立四住地 謂別三愛數
0801c21 住地及總無明住地 如經言 非聲聞緣
0801c22 覺不斷無明住地 又言阿羅漢辟支佛
0801c23 斷有愛數四住地故 何以要須總別合
0801c24 立者 爲顯能起三愛力異 而其闇相無

二障義


0802a01 麤細故 當知經中直言四住地者 是說
0802a02 唯別四種住地 一切住地 皆入四中四
0802a03 中更言有愛數四住地者 是謂總別合
0802a04 立四種 其見一處住地 不入此四中
0802a05 四有二種 應如是知 又復於一無明住
0802a06 地 所以通別立二種者 爲顯其力勝中
0802a07 最勝故 是義云何 如四住地中 所有
0802a08 攝持一切上心所依種子 以此種子比
0802a09 其通相無明住地者 種子雖多其力微
0802a10 劣 無明唯一而力殊勝 所以然者 一
0802a11 切種子唯能各各生自上心於餘無力
0802a12 其一住地 通持一切上心種子 是故殊
0802a13 勝 猶如一切草木種子比一大地力 此
0802a14 亦如是 故如經言 此四住地力中 一
0802a15 切上心煩惱 依種比無明住地 等數譬
0802a16 喩所不能及故更就如是通相無明住
0802a17 地力 內別取有愛數四住地 比於有愛
0802a18 所不攝別相無明住地力者 雖復同是
0802a19 心不相應 而旡明住地其力最大 所以
0802a20 然者 其有愛數四種住地 皆是作得所
0802a21 迷狹小 由是小智之所能滅無明住地
0802a22 體是生得所迷一處 廣大無邊一切小
0802a23 智所不能斷 大圓鏡智方得除滅 故此
0802a24 無明其力最大 喩如舍內之闇一燈所
0802b01 滅 遍天下闇 非燈所遣 唯日輪出方
0802b02 能除滅 當知此中無明亦爾 如經言
0802b03 如是無明住地力 於有愛數四住其力
0802b04 最大 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 唯佛
0802b05 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 是謂住地及
0802b06 起二種煩惱差別 此二之中起煩惱者
0802b07 顯了門內二障所攝及隱蜜門煩惱礙攝
0802b08 住地煩惱者 顯了門中不顯 此惑唯隱
0802b09 蜜門智礙所攝 摠而言之略有六句 或
0802b10 有煩惱門唯煩惱所攝 或有惑門唯所
0802b11 知障所攝 或有惑門通二障所攝 此三
0802b12 種門己如前說 或有惑門唯顯了門中
0802b13 二障所攝 非習氣攝 如三住所斷 六
0802b14 種麤重等或有惑門通二障正及習氣攝
0802b15 謂十一地所斷十一種障門等 或有惑
0802b16 門二障正習及二礙攝 謂二十二愚癡
0802b17 及十一種麤重等 此餘一切諸煩惱門
0802b18 隨其所應想[Note:[想]疑[揔][編]. ]攝 應知當如是二障二礙
0802b19 總攝一切惑門 旣盡諸門相攝分竟
0802b20 第五明治斷者略有四重 一簡能治
0802b21 二定所斷 三明治斷差別 四辨治斷階
0802b22 位 簡能治者 能治之道 總說有二 謂
0802b23 世間道及出世間道 世間道義如常可
0802b24 解 出世間道者 有其二種 謂見道脩
0802c01 道乃究竟道 此三道內有五四三如其
0802c02 次第差別 應知見道五者 一資粮道
0802c03 二方便道 三無間道 四解脫道 五勝
0802c04 進道 脩道四者 除資粮道有餘四種
0802c05 先己績集二資粮故 究竟道三者 除勝
0802c06 進道有餘三種 無上菩提無所進故 初
0802c07 五之中資粮道者 謂諸凡夫所有尸羅
0802c08 守護根門等 乃至懃脩止觀正知 而住
0802c09 諸如是等解脫分善根 爲資粮道 方便
0802c10 道者 所有資粮皆是方便 復有方便非
0802c11 資粮道 所謂順決擇分善根 無間道者
0802c12 謂方便道㝡後刹那 世第一法無間定
0802c13 位 由此道力從此無間 必能永斷惑種
0802c14 子故 解脫道者 謂正通達見道自性
0802c15 以此見道自性解脫 證斷煩惱之解脫
0802c16 勝進道者 謂後得智具知名義勝前智
0802c17 故 爲進後位起迦[Note:[迦]疑[加][編]. ]行故 總相雖然 於
0802c18 中分別者 此中餘四種道具如一道章
0802c19 說 今且說其第四一種立此見道 有二
0802c20 道理 一者安立聖教道理 二者內證勝
0802c21 義道理 初門之中先明二乘 後說菩薩
0802c22 就二乘人入見道時 說十六心次第 而
0802c23 轉漸斷上下八諦下惑 如聲聞地決擇
0802c24

二障義


0803a01 中言 若法智品見道對治 欲界見所斷
0803a02 法 若類智品見道對治 色無色界見所
0803a03 斷法故 所以安立十六心者 由此見道
0803a04 能生出觀十六行相差別世智 是故因
0803a05 中說其果相 若論菩薩入見道時有三
0803a06 種心次第 而起初觀人空對治人執 次
0803a07 觀法空對治法執 第三心時總觀二空
0803a08 證斷二執 如瑜伽說 從順決擇分邊際
0803a09 善根無間 有初內遣有情假法 緣心生
0803a10 能除耎品 見道所斷煩惱麤重 從此無
0803a11 間 第二內遣諸法假法 緣心生 能除
0803a12 中品見斷麤重 從此無間 第三遍遣一
0803a13 切有情諸法假法 緣心生 能除一切見
0803a14 斷麤重故 所以安立此三心者 由方便
0803a15 道次第別脩 由是加行得入見道 是故
0803a16 果中說其因相 是謂安立聖教道理 建
0803a17 立見道差別相也
0803a18 次明內證勝義道理者 三乘聖人入見
0803a19 道時 唯有一心內證眞如 無有十六及
0803a20 三差別 言一心者 入觀之內唯有一品
0803a21 前後相似無差別 故說名一心 非約刹
0803a22 那名爲一心 如夫人經言 聲聞緣覺初
0803a23 觀聖諦 以一智斷諸住地 一智四斷
0803a24 深蜜經言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 皆共此
0803b01 一妙淸淨道 皆同此一究竟淸淨故 又
0803b02 顯揚論云 除衆生執現起纏故 覺法實
0803b03 性永斷法執 法執斷時 當知亦斷衆生
0803b04 執隨眠 瑜伽論中亦同此說 依此等文
0803b05 當知 菩薩一時頓證二空眞如 頓斷二
0803b06 執種子隨眠 若皆一心竝證眞如 三乘
0803b07 見道有何異者 二乘唯觀安立門內所
0803b08 顯眞如眞如差別 如從竹管以見空色
0803b09 菩薩遍依安立非安立諦法門 通觀眞
0803b10 如自性差別 如有淸淨天眼通者 遍都
0803b11 見內外空色 是故同見眞如而有差別
0803b12 如瑜伽說 云何聲聞乘相應作意脩 謂
0803b13 由安立諦作意門內 觀眞如緣有異有
0803b14 分別法爲境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脩 謂
0803b15 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 觀眞如緣
0803b16 無異無分別法爲境等 乃至廣說 又下
0803b17 文言 略說法界有二種相 一差別相
0803b18 二者自相 差別相者 謂常住相及寂靜
0803b19 相 常住相者 謂本來無生法性及無盡
0803b20 法性 寂靜相者 謂煩惱垢離繫法性
0803b21 言自相者 謂於相名分別眞如正智 所
0803b22 攝一切法中 由遍計所執自性故 自性
0803b23 不成實法 無我性 此中聲聞由差別相
0803b24 通達法界 不由自相以通達彼 何以故
0803c01 由無沒相及安隱相 於法界中得寂靜
0803c02 相 於一切行 一向發起厭背之想 若
0803c03 諸菩薩倶由二相 通達法界 入於菩薩
0803c04 正性離生 己當安住緣於法界自相作
0803c05 意 何以故 由於法界緣差別相 當作
0803c06 意時 速趣涅槃故 於阿菩提非正方便
0803c07 故 是謂大小見道差別 又三乘人入見
0803c08 道時 末那相應平等智生 隨其所應
0803c09 緣平等性與意識智同所緣轉 所以然
0803c10 者 無漏意識必有無漏 不共所依故
0803c11 如顯揚論云 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
0803c12 所生 還緣彼識 我癡我愛 我我所執
0803c13 我慢相應 或翻彼相應 於一切時持擧
0803c14 爲行或平等爲行 與彼倶轉了別爲性
0803c15 如薄伽梵說 內意處不懷 外法處現前
0803c16 及彼所生作意正起 如是所生意識得
0803c17 生故 瑜伽論說 問彼末那於一切時
0803c18 思量爲性相續而轉 如世尊說 出世末
0803c19 那云何建立 答名假施說不必如義 又
0803c20 對治彼遠離顚倒正思量故 卽此末那
0803c21 任持意識令分別轉 是故說爲意識所
0803c22 依 此問意言如上施設末那相云 此意
0803c23 恆與四惑相應 於一切時思量爲性 是
0803c24 卽出世末那不可建立 以一切時思量

二障義


0804a01 我故 答意有二種 初者旦約世間施設
0804a02 名義說 一切時思量爲性 就其實義
0804a03 非一切時思量我塵 是故名假施設未
0804a04 必一切皆如實義 後意者 又此末那有
0804a05 顚倒時 思量我塵 離顚倒時 思量無
0804a06 我 恆與竟識共境而轉 故說意識不共
0804a07 所依 是故雖一切時思量爲性 不廢建
0804a08 立出世末那也 所以末那不脩方便 直
0804a09 由他脩 忽離顚倒者 不共依故 自性
0804a10 淨故 如異熟識不脩方便 而由意識聖
0804a11 道勢力 彼異熟識忽離種子 由諸轉識
0804a12 通所依故 末那亦爾 不脩方便而由意
0804a13 識旡漏道力 忽離相應四種煩惱 以是
0804a14 意識不共依故 又末那自性本來淸淨
0804a15 唯由相應 旦被染耳 故離倒時卽正思
0804a16 量 如思所成此[Note:[此]或可作[地][編]. ]頌曰 染汚意恆時
0804a17 諸惑倶生我 若解脫諸惑 非先亦非後
0804a18 非彼法生已 後淨異而生 彼先無染汚
0804a19 說解脫諸惑 其有染汚者 畢竟性淸淨
0804a20 等下卽釋言 又解所說解脫之相 謂非
0804a21 卽彼生已後方淸淨 別有所餘淸淨 意
0804a22 生卽彼先來無集染汚故 說爲解脫乃至
0804a23 廣說 依此等文 當知出世意識必有出
0804a24 世末那 摠相雖然 於中分別者 菩薩見
0804b01 道證二空故 末那二執悉不現行 卽與
0804b02 二空平等智倶 二乘見道但證人空 末
0804b03 那法執猶得現行 唯與人空平等智倶
0804b04 如意識中證人空邊成無漏智 取苦相
0804b05 邊卽是法執 唯一惠數亦智亦執 而不
0804b06 相妨 所望別故 平等性智當知亦爾 見
0804b07 道差別其相如是 此二識智及五種道
0804b08 何者能治誰不能斷者 如是二智皆能
0804b09 對治煩惱麤重 性相違故 同一品故
0804b10 又五種道亦悉能治 所以然者 由資粮
0804b11 道厭患對治 漸損煩惱種子勢力 至方
0804b12 便道隨分漸捨 彼品麤重由無間道 能
0804b13 令無間永滅種子故 是二道爲斷對治
0804b14 由解脫道能轉煩惱解脫之得故 爲轉
0804b15 對治 由勝進道令遠煩惱成熟得故 遠
0804b16 分對治 如對法論云 斷對治者謂方便
0804b17 道及無間道 由彼能斷諸煩惱故 乃
0804b18 至廣說 由如是等五道二智 衆緣和
0804b19 合方得永離見惑隨眠 故說諸緣皆是
0804b20 能治 離衆緣外無能斷者故 然更就
0804b21 諸緣求其能治 終無有一正能斷者 何
0804b22 以故 如前三道 不離相縛隨眠所逐
0804b23 故 不能斷第四一道自性解脫 無所斷
0804b24 故 亦能治呪勝進道而有所斷 如是
0804c01 推求斷不可得 以一切法無作用故尙
0804c02 不自住呪滅他故 雖無能斷而非不斷
0804c03 由前中後衆緣和合故 如十地論云 此
0804c04 智盡漏爲初智斷 爲中爲後非初智斷
0804c05 亦非中後 如燈炎非初非中後 前中
0804c06 後取故 其實雖然 於諸緣中拔其最勝
0804c07 與斷功者 唯解脫道說名正斷 如瑜伽
0804c08 說 問此諸現觀 能爲煩惱斷對治者
0804c09 爲生己作斷對治耶 爲未生耶 答此非
0804c10 未生 雖言己生而非後時 當知煩惱斷
0804c11 時 對治生時 平等平等 卽於爾時假
0804c12 施設言 對治生已諸煩惱斷 又下文言
0804c13 若觀品所攝無漏聖道 見斷隨眠隨逐
0804c14 生者 應不得名對治體性 是明見道自
0804c15 性解脫故 爲正斷對治體性修道位中
0804c16 四種道相大分同前 准之可解 於中差
0804c17 別者 方便道易得成熟 不如前時順決
0804c18 擇分長時懃修方入正觀 由前已得聖
0804c19 道 乘此勢力進入其次增品道故 又
0804c20 無間道與解脫道 未必如前一向別異
0804c21 如將入八地無相觀前 無間道心非解
0804c22 脫道 十地終心 金剛喩定唯解脫道
0804c23 非無間道此二中間 所有諸心望前爲
0804c24

二障義


0805a01 解脫道 望後作旡間道 七地己還修道
0805a02 位中 隨其增微分有此義 如論說言
0805a03 刹那刹那能懷麤重 依法故 究竟道中
0805a04 方便道者 於第十地勝進分中 爲欲拔
0805a05 除根本無明 仍不出觀進修方便 方便
0805a06 成滿 最後一念 是無間道 如對法論
0805a07 云 究竟道者 謂金剛喩定 此定有二
0805a08 種 謂方便道攝及無間道攝故 當知最
0805a09 後金剛喩定若望脩道所斷 一向是解
0805a10 脫道 若望非二所斷 一向爲無間道
0805a11 又復金剛以還 乃至初地皆爲究竟道
0805a12 之方便道 勝解行地所有善根 皆此究
0805a13 竟之資糧道 例如第十廻向勝進分中
0805a14 別脩見道之近方便 通而說之 世第一
0805a15 法以還乃至十解初心 皆爲見諦之方
0805a16 便道 十信位中所脩善根 亦是見諦之
0805a17 資糧道 於究竟道當知亦爾 究竟道中
0805a18 解脫道者 佛地所得大圓鏡智 以爲其
0805a19 體 如經云 無礙道中行名爲菩薩 解脫
0805a20 道中 離一切障兮曰如來 故此二道位
0805a21 有等不等 何者若望脩道所斷煩惱 金
0805a22 剛心位已得解脫 於此智斷佛不能過
0805a23 故名等覺及無垢地 如經言 行過十地
0805a24 解與佛同故 若望非二所斷無明 此時
0805b01 未離 但是信解未能證見 雖得照寂而
0805b02 非寂照 是故但名菩薩未名覺者 如經
0805b03 言 從習忍至金剛三昧 以無相信照第
0805b04 一義諦 不名爲見 所謂見者 是薩般
0805b05 若故 當知菩薩未成佛時 依十八空七
0805b06 種眞如 唯由是門照第一義諦 未能離
0805b07 令寂照 獨空出無明聲了達一如唯佛
0805b08 如來大圓鏡智直達獨空體 一法界二
0805b09 諦之外 獨在無二 例如世第一法以前
0805b10 未能離相通達法空 故有能取所取二
0805b11 相 若得見道無分別智 通達二空永離
0805b12 能所 二相之外獨在無二 是故說名佛
0805b13 見淸淨 當知此中少分相似依此義故
0805b14 瑜伽論說 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
0805b15 智如來智等 云何差別 答如明眼人隔
0805b16 於輕[Note:[]字體未審次同[編]. ]覩衆色像 到究竟地菩薩妙智
0805b17 於一切境當知亦爾 如明眼人 無所障
0805b18 隔覩衆色像 如來妙智於一切境當知
0805b19 亦爾 如盡事業圓布衆采 唯後妙色未
0805b20 淨修治 已淨脩治 菩薩如來二智亦爾
0805b21 如明眼人微闇見色 離闇見色 二智亦
0805b22 爾 如遠見色 如近見色 輕翳眼觀 極
0805b23 淨眼觀 二智差別當知亦爾 此中五喩
0805b24 有何異者 本識相應 微細妄想無明所
0805c01 識 隔金剛眠 是故似彼隔於輕* 萬
0805c02 行皆修三智已得 而唯末得大圓鏡智
0805c03 如來淨治最後妙色解脫二障 故得淨
0805c04 眼 未離極微無明住地 是故不異微闇
0805c05 見色 有惑障習而非親[Note:[親]或作[觀][編]. ]障法空觀智故
0805c06 如遠見色 其智障氣雖是微薄 近幣惠
0805c07 眼 事同經翳 五喩差別應如是知 上
0805c08 來所說簡能治竟
0805c09 次第二明定所斷者 略有四句 一依主
0805c10 伴 二據起伏 三約通別 四就時世 初
0805c11 依主伴定所斷者 若就生滅門明其相
0805c12 應者 心及心法竝是所斷 彼相應縛無
0805c13 離別故 如無相論說 若見諦旡煩惱識
0805c14 及心法十六心時究竟斷盡故 若依是
0805c15 義 除滅生死心及心法 更得佛地 心及
0805c16 心法此中無有得作佛者 唯有色[Note:[色有]傍許作[五蘊]. ]有蘊
0805c17 前滅後生 依此義故 佛經中說 捨無常
0805c18 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據
0805c19 相續門簡其自性者 心非惑性不在所
0805c20 斷 雖被他染自性淨故 猶如濁水證自
0805c21 性故 如瑜伽說 問染心生時 自性染
0805c22 故 爲相應故 爲隨眠故 答相應故 隨
0805c23

二障義


0806a01 眠故 非自性故 由彼自性不染汚故
0806a02 說心生時自性情淨故 又問 諸法誰相
0806a03 應 爲何義故建立相應 答他性相應
0806a04 非自性爲遍了知 依自性淸淨心 有染
0806a05 不染法 若增若滅 是故建立 若依此
0806a06 門 不淨位中八識心王 離諸染數終至
0806a07 佛地 卽與四種淨智相應 依此義故
0806a08 佛經中說 凡有心者當得菩提 二據起
0806a09 伏定所數者 通相而說 纏及隨眠 皆
0806a10 是所伏 竝爲所斷 約近而論 纏是所
0806a11 伏而非正斷 唯其隨眠正爲所斷 知顯
0806a12 揚論云 永害隨眠說煩惱斷故 三約通
0806a13 別定所斷者 一往而言 通別二執皆是
0806a14 所斷 窮而說之 其別相惑正是所斷
0806a15 亦爲所治 如斷病本亦名治病故 通相
0806a16 法執唯是所治 而非所斷 由其亦解
0806a17 亦解執 非一向惑故 唯脩治令得淸淨
0806a18 喩如治不 淨鏡令成明淨 但名治鏡 不
0806a19 言斷鏡故 四就時世定所斷者 此中先
0806a20 竅三世 後定所斷 若欲究竟顯諸三世
0806a21 相 略以九句明其差別 其九是何 一
0806a22 過去過去 二過去未來 三過去現在
0806a23 四未來過去 五未來現在 六未來未來
0806a24 七現在未來 八現在過去 九現在現在
0806b01 如花嚴經言 菩薩有十種說三世 何等
0806b02 爲十 所謂 過去世說過去世 過去世
0806b03 說未來世 過去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
0806b04 過去世 未來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無
0806b05 盡世 現在世說未來世 現在世說過去
0806b06 世 現在世說平等 現在世說三世 卽
0806b07 一念 是謂善薩十種說三世 因此十種
0806b08 說三世 故卽能普說一切三世 此中第
0806b09 六說無盡者 爲顯諸法未來未來 無後
0806b10 邊義 故名無盡 第九中言說平等者
0806b11 欲明此中現在 現在望前過去 現在望
0806b12 後未來 現在其現起相 等無差別 不
0806b13 由今現 更增現相故約今現 說其平等
0806b14 㝡後句中言三世卽一念者 此一言內
0806b15 略有二義 一者 雖於現法 說有過未
0806b16 世 然過未不在 現過已後未來 不居
0806b17 未現之前 但於現在一念之內 望前爲
0806b18 末來 望後爲過去 當其自相說爲現在
0806b19 破小乘未現之時 冥在未來 現滅已後
0806b20 伏居過去 過去是現念之後 未來是現
0806b21 念前 故言說三世唯一念也 二者 如
0806b22 前九句所說三世 總攝一切無邊三世
0806b23 如是三世長遠無邊 皆入現在一念之
0806b24 頃 或彼三世卽是一念 故言三世卽一
0806c01 念也 雖長遠劫卽是一念 而非成短方
0806c02 在[Note:[在]傍註作[爲]. ]一念 雖卽一念是無量劫 而非刹
0806c03 那究竟長遠 故彼偈言 無量無數劫
0806c04 卽是一念頃 亦不令却短 竟究刹那法
0806c05 此意爲破大乘一向執言 未來未有 過
0806c06 去已无 一切刹那是爲短斷 三世劫是
0806c07 爲長故 言說三世卽一念 雖於三世十
0806c08 種而說 論其世別 不出前九 故就此
0806c09 九句 以定所斷 於此九世 斷何世惑
0806c10 者 過去三世皆非所斷 治道生時皆已
0806c11 滅故 現在三世亦非所斷 治道現時無
0806c12 現惑故 未來未來亦非所治 斷道生已
0806c13 相不改故 未來過去亦非所斷 斷道生
0806c14 時勢不及故 末來現在正爲所斷 所爲
0806c15 然者 設於此時治道不生 卽於此時隨
0806c16 眠當現 當現正是未來現在 由於此念
0806c17 治道現前 於此隨眠當現應成 而永不
0806c18 成說名爲斷 是故未來現在正被所斷
0806c19 其餘八世非正所斷 如顯揚論云 未來
0806c20 現在煩惱可斷 永害隨眠名煩惱斷故
0806c21 雖依此門說如是斷 而求此斷亦不可
0806c22 得 何以故 治道生時 望彼隨眠 未來
0806c23 現在爲有爲無 若猶是有卽非所斷 若
0806c24

二障義


0807a01 已是無卽無可斷 若彼未來現在二由
0807a02 斷故 後無者 卽彼未來現在未斷之前
0807a03 是有 唯是一念 未來現在先有後無
0807a04 不應道理 一刹那頃無前後故 又卽是
0807a05 一念未來現在卽有卽無 亦不應理 無
0807a06 有一法二自性故 由此道理 故旡可斷
0807a07 是卽一切三世竝非所斷 但是治道自
0807a08 性解脫 逕歷三世恆離繫縛 是故得說
0807a09 通斷三世 如瑜伽說 問斷隨眠時爲去
0807a10 未來現 答非斷去來今 然說斷三世乃
0807a11 至廣說故 定所斷竟 三明治斷差別者
0807a12 略有三句一伏斷差別 二斷縛差別 三
0807a13 離繫差別 伏斷差別者 何謂爲伏 離
0807a14 諸惑緣 修其對治 加惑本上 令末不
0807a15 起損伏之義 當知亦爾 損伏差別有其
0807a16 三種 一遠離損伏 謂如愛持禁戒遠離
0807a17 惡緣 由是勢力不起惡故 二厭惡損伏
0807a18 謂以聞思二惠知諸欲過 於彼過患 脩
0807a19 厭逆想 由是勢力不起着故 三奢摩他
0807a20 損伏 謂由世間脩惠 欣上厭下 隨其
0807a21 品別脩假對治 隨其所斷不現起故 於
0807a22 中委曲 如瑜伽說 所言斷者 有三差
0807a23 別 一者伏斷 二者永斷 其第三者無
0807a24 餘滅斷 言伏斷者譬如於石所加草根
0807b01 更以利釼枰斷其根 永令不能生 其外
0807b02 莖根未滅故說名爲伏 根不續故亦名
0807b03 爲斷 如是已離欲人入見道時 斷於欲
0807b04 界脩斷種子 此等一切皆名伏斷 以未
0807b05 滅故 勢用無續故 言永斷者 譬如於
0807b06 火鎗燋麥 雖由鎗隔不失相 而由
0807b07 火勢永不成種 如是金剛以還 乃至二
0807b08 乘斷種子義 當知亦爾 由無明隔故
0807b09 不失異熟識相 由無漏勢故永不得成
0807b10 種子 是故此等說名永斷 如瑜伽說略
0807b11 有二種 於斷作證 一於種子伏斷作證
0807b12 二於種子永斷作證故 然此永斷 望無
0807b13 餘斷 但爲永伏 未成永斷 所言無餘
0807b14 滅斷者 如劫盡時 七日竝現通然空界
0807b15 巨海大地 散盡無遺 乃至微塵永無餘
0807b16 殘 如是三種無數大劫滿時 四智竝現
0807b17 圓昭法界 藏識巨海無明大地 散盡無
0807b18 遺 乃至二障微細殘氣 永滅無餘 是
0807b19 故說名無餘殘斷 是謂三種斷義差別
0807b20 二明斷縛差別者 縛有二種 謂相應縛
0807b21 及所緣縛 隨起一惑卽具二縛 以此二
0807b22 縛縛衆生心 是義云何 煩惱與心一時
0807b23 相應 能縛此心 令不得脫 故名相應
0807b24 縛 卽此煩惱執所緣境 能令其心隨着
0807c01 所緣 名所緣縛 如以一繩與牛相應面
0807c02 縛 其牛令不能脫 卽以繩端緣縛於柱
0807c03 能令其牛隨着彼柱 二縛縛心當知亦
0807c04 爾 斷此二縛實在一時 論其義次第無
0807c05 有前後 何者問心王 王今何緣於所緣
0807c06 境 得離着乎 心卽答言 有一惠數忽
0807c07 然而至斷除與我相應之縛 故於所緣
0807c08 無所着耳 而不自知彼何所斷 卽問惠
0807c09 數 卿有何術斷相應縛 惠數釋言 臣
0807c10 無異術 但性明利破遣麤相 於所緣相
0807c11 永離執着 由是能斷彼相應法 是卽依
0807c12 惠數 言先斷所緣縛 後斷相應縛 依
0807c13 此義故 顯揚論云 斷所徒者 謂從所
0807c14 緣境斷諸煩惱 於所緣境斷煩惱已 諸
0807c15 相應法亦復隨斷 若依心王言 先離相
0807c16 應縛 後離所縛 依此義故 瑜伽論說
0807c17 復次從相應及所緣故 煩惱可斷 所以
0807c18 者何 對治道生煩惱不起 得無生法
0807c19 是故說名斷彼相應 相應斷已 不復緣
0807c20 境故 從所緣亦說名斷故 斷二縛義應
0807c21 如是知 三明離繫差別者 繫有二種 其
0807c22 二是何 一由二縛隨品被繫 義如前說
0807c23 二由能緣被多品繫 是義云何 且如被
0807c24 惑具有九品 其上上品心及心法 通爲

二障義


0808a01 九品 能緣所縛 如於一柱繫 以九繩所
0808a02 緣之事 猶亦爾 如上上品被九種繫 其
0808a03 餘八品皆亦如是 九品悉能互相緣故
0808a04 在隨眠位恆性緣故 論其離繫卽有二
0808a05 種 謂於前二縛品別離繫 於後一縛相
0808a06 屬離繫 相屬離繫者 雖斷初品二種之
0808a07 縛 而被八品能緣所繫 乃至己斷八品
0808a08 二縛 此八品心被一品繫 是故前八皆
0808a09 未離繫故 不名已斷 斷第九品二縛盡
0808a10 時前八此九一時離繫 是故說名相屬
0808a11 離繫 如一蘆束繫以九 雖斷八 而
0808a12 末離散 斷第九繫一時離散 相屬離繫
0808a13 當知 離繫亦有二種 一於諸煩惱品別
0808a14 離繫 二於諸煩惱事相屬離繫故 治斷
0808a15 差別竟 四明治斷階位者 惣有三種
0808a16 一明凡夫 二辨二乘 三說菩薩 諸異
0808a17 生位世間治道 唯伏三空已還 脩道所
0808a18 斷煩惱 捨其麤重 不拔種子 自餘一
0808a19 切 非其所斷 如瑜伽說 若諸異生離
0808a20 欲界欲 或色界欲 但由脩道無有見道
0808a21 彼於欲界得離欲時 貪欲瞋恚及彼隨
0808a22 法鄰近憍慢 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
0808a23 行 故皆說名斷 非如見道所斷薩伽耶
0808a24 見等 由彼諸惑住此身中 從定起已
0808b01 有時現行 非生上者 彼復現起 如是
0808b02 異生 離色界欲如其所應 除瞋恚餘煩
0808b03 惱 當知亦爾 故若諸末那相應四惑
0808b04 雖是脩斷 極微細故 世間脩道所未能
0808b05 伏 次明二乘治道位者 此有二義 若
0808b06 就人法二執本末相依生門 一切二乘
0808b07 於煩惱障 唯是折伏而非永斷 所以然
0808b08 者 無廣大心不證法空 由是不拔煩惱
0808b09 本故 如其直當人執之內纏及隨眠相
0808b10 生門者 皆是永斷而非伏斷 由證人空
0808b11 所顯眞如 永害人執等種子故 如彌勒
0808b12 所問論云 一切聲聞辟支佛人 不能如
0808b13 實脩四無量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 但能
0808b14 折伏一切煩惱 此依初門作是說也 又
0808b15 瑜伽說 若聖弟子由出世道 離欲界
0808b16 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 尒時一切染法
0808b17 種子 皆悉永害 如聲麥等諸外種子
0808b18 安置空逈或於乾器 雖不生死 非不種
0808b19 子 若火所損 尒時畢竟不成種子損伏
0808b20 永害道理亦爾 此依後門而作是說 由
0808b21 是二門伏斷永斷皆不相違 今且依永
0808b22 斷明其階降 斷見惑者有其三人 若從
0808b23 具縛入見道者 斷見惑已證預流果 倍
0808b24 離欲人入見道者 兼斷信欲證一來果
0808c01 已離欲人入見道者 兼斷九品證不還
0808c02 果 如瑜伽說入見道者 有其二種 隨
0808c03 其所應證三果故 惣說雖然 於中分別
0808c04 者 斷見惑時有三頓義 一以一心頓斷
0808c05 三界 二以一觀頓斷四種 三以一品頓
0808c06 斷九種 所以一心頓斷三[Note:[三]下疑脫[界][編]. ]者 三界心
0808c07 行雖有麤細 迷理輕重不隨界別 是故
0808c08 一心頓斷三界 所以一觀頓斷四者 由
0808c09 壞緣諦作意相應 通觀四諦無我理故
0808c10 所以一品頓斷九品者 見道一心對第
0808c11 九品 斷其輕時重隨滅故 見道旣是最
0808c12 初無漏 所以怱對第九品者 始從懦法
0808c13 脩下下觀 迄至見道成上上故 無間道
0808c14 下旣對八品 所以不能斷彼品種子 若
0808c15 不能斷八品種子 何由能生上上品道
0808c16 者 漸捨八品所有麤重 由是能引上上
0808c17 品道者 此皆未證人空眞如 故不能拔
0808c18 彼品種子 由是道理三乘聖人 初入聖
0808c19 道竝是頓斷九品種子 非謂對麤品道
0808c20 强斷餘細品惑 亦非唯一品道猛利故
0808c21 對九品 脩道位中乘前勢力 漸脩方便
0808c22 卽入增品 不須如前多品加行故 於脩
0808c23 惑隨品漸斷 非謂脩惑纏綿難斷故 不
0808c24

二障義


0809a01 一時頓斷九品 後二種人所以能斷脩
0809a02 惑種子者 見道之品實不能對脩惑之
0809a03 品 是故不能永斷種子 但此種子先已
0809a04 被伏 今更重加見道利鋤故 於彼種伏
0809a05 斷作證 由是得脩彼品治道 於欲界生
0809a06 不復還受 是故賞功加不還位 信欲人
0809a07 唯釋可解 超越道理應如是知 次約脩
0809a08 惑明斷位者 進脩道人有其二種 一漸
0809a09 出離義 如常說 二頓出離者 謂惣緣
0809a10 三界所有諸法 入旡漏道 漸脩九品
0809a11 頓斷三界 漸除九品 此是直證阿羅漢
0809a12 果 所謂頓斷三界惑者 如前所說 品
0809a13 數輕重不隨行相之麤細故 若爾何故
0809a14 有漸斷者 於三界法不頓緣故 如對法
0809a15 論云 頓出離者 謂入諦現觀已依止
0809a16 未至定發出世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0809a17 品品別斷 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 阿羅
0809a18 漢果 此義以何爲證 如指端經說 諸
0809a19 所有色 乃至識 若過去未來現在 若
0809a20 遠若近惣此一切 應爲一分一團一積
0809a21 一聚 如是略已 應觀一切 皆是旡常
0809a22 一切皆苦乃至廣說 又依此故 如來於
0809a23 分別經中 預流果無間卽建立阿羅漢
0809a24 果 故上來所明治斷差別 是說六識所
0809b01 起煩惱 若其末那相應四惑行相 與品
0809b02 最爲微細 於三界中等無差別 是故唯
0809b03 離非想欲時一時頓斷 如瑜伽說 末那
0809b04 相應任運煩惱 唯離非想處欲故 一時
0809b05 頓斷 非如餘惑慚次而斷 無相論云
0809b06 第二執識及相應法 至羅漢位究竟滅
0809b07 盡 若見諦實煩惱識及心法得出世道
0809b08 十六心時畢竟斷滅 餘殘木盡 但屬思
0809b09 惟 是名第二執識 此中簡別二種斷義
0809b10 若意識中實煩惱者 十六心時皆悉斷
0809b11 盡 故屬見諦 此第二識彼斷所餘 唯
0809b12 羅漢位方究竟滅 是故此識 但屬思惟
0809b13 也 依此等文 故知末那非見所斷 是
0809b14 明二乘斷煩惱障所知障中 有斷不斷
0809b15 惠解脫人都無所斷 倶解脫者分有所
0809b16 斷 謂八解脫障不染無知 脩八勝解所
0809b17 對治故 如瑜伽說 又諸解脫由所知障
0809b18 解脫所顯 由是聲聞及獨覺等 於所知
0809b19 障心得解脫故 上來所說是顯了門斷
0809b20 心相應起煩惱義 若論隱蜜門內住地
0809b21 煩惱 一切二乘分有所斷 此義云何
0809b22 三界住地及通相無明 如是有愛取數
0809b23 四住地 在見道位 斷其少分 於三界中
0809b24 迷事境邊 於此位中未能斷故 是故於
0809c01 中唯斷少分 如經言 聲聞緣覺初觀聖
0809c02 諦 以一智斷諸住地 以一智四斷故
0809c03 至羅漢位 有愛數四住地 斷之已盡
0809c04 如經言 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 以
0809c05 無二聖諦智斷諸住地故 三就菩薩明
0809c06 斷位者 亦有二義 若依隱蜜門中未相
0809c07 生義者 金剛已還一切菩薩 於諸煩惱
0809c08 但能伏斷 未能永斷 所以然者 於一
0809c09 法界 唯信未見不能拔諸惑定根本故
0809c10 如仁王經言 從習仁至金剛三味 皆悉
0809c11 伏斷一切煩惱 以無相信 然第一義諦
0809c12 不名爲見 夫人經言 若無明住地 不
0809c13 斷不究竟 過恆沙等所應斷法 不斷不
0809c14 究竟故 若依顯了門直說纏及隨眠相
0809c15 生義者 始從初至無垢地於二障種 是
0809c16 皆是冰斷 所以然者 雖未能見一法界
0809c17 義 而得證見 十重法界故 惣說雖然
0809c18 於中分別者 幷有二種 若從二乘無覺
0809c19 果成漸悟菩薩入初地時 唯斷智障非
0809c20 煩惱障 先己斷故 如楞伽經言 智障
0809c21 者 見法無我殊勝淸淨 煩惱障者 先
0809c22 習見人無我 斷七識滅故 若其頓悟菩
0809c23 薩三賢位中 但能漸伏二障現行 亦能
0809c24 漸捨見道所斷二障麤重未斷種子 如

二障義


0810a01 本經言 前三賢位伏三界無明而用麤
0810a02 □ 何以故 當受生時善爲緣子 受爲
0810a03 閏業故 花嚴經言 第四生貴眞佛子 從
0810a04 諸賢聖正法生 有無諸法無所着 捨離
0810a05 生死出三界者 是就不受繫業三界 故
0810a06 爲出非斷種 故名爲出也 若入菩薩
0810a07 見道位時 頓斷二障分別起種 此中惣
0810a08 有五種頓義 三如二乘見道中說 第四
0810a09 頓斷二障者 通證二空故 第五頓斷煩
0810a10 惱障內見脩二惑 所以然者 由是菩薩
0810a11 在地前時 見道所斷一切煩惱能障 利
0810a12 益衆生行者 於方便道皆悉伏滅 今得
0810a13 道更加其上故 於彼種伏斷作證 由是
0810a14 道理說名頓斷 非於脩惑亦是永斷 如
0810a15 彌勒所問論云 問若聲聞人先斷見道
0810a16 所斷煩惱 然後漸斷脩道煩惱 菩薩
0810a17 何故不同聲聞 答菩薩之人無量世來
0810a18 爲諸衆生作利益事 復見眞如甘露法
0810a19 界 觀彼一切諸衆生身 而實不異我所
0810a20 求處 是故菩薩見脩道中一切煩惱能
0810a21 障 利益衆生行故 卽見道中一時倶斷
0810a22 故 此中所斷脩道惑者 但說上中能障
0810a23 利益衆生行者 論其下品不妨行者 七
0810a24 地以還亦現行故 如是乃至金剛喩定
0810b01 頓斷微細二障皆盡 於中分別卽有二
0810b02 行 一者若據三重二障說斷能緣繫義
0810b03 唯在三地頓斷二障 其餘下地皆未能
0810b04 斷 但能脩習彼斷資糧 以是相續離繫
0810b05 門故 如喩伽說 經三無數大劫時量
0810b06 能斷二障所有麤重 謂極歡喜住中一
0810b07 切惡趣諸煩惱品 所有麤重皆悉永斷
0810b08 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前 於無加
0810b09 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 一向淸
0810b10 淨無生法忍 諸煩惱品皆悉永斷 一切
0810b11 煩惱皆不現前 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
0810b12 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
0810b13 入如來地 所知障者亦有三種 當知此
0810b14 中在忮麤重極歡喜住 皆悉己斷 在膺
0810b15 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 皆悉已
0810b16 斷 在完麤重如來住中 皆悉己斷 得一
0810b17 切種極淸淨智 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
0810b18 障永斷 所餘諸住 如其次第脩斷資粮
0810b19 故 此中最細所知障 是在阿賴耶識故
0810b20 唯如來住之所斷 最細惑障唯在轉識
0810b21 故 菩薩住所能斷盡 言習氣者 八地已
0810b22 上永無現行 故言習氣 此是種子習氣
0810b23 非謂餘殘習氣 是謂相屬離繫義也 二
0810b24 者若依十重二障 說斷相應縛義 卽於
0810c01 地地皆斷二障 以是品別離繫門故 如
0810c02 深蜜經言 世尊於諸地 有幾愚癡 有
0810c03 幾麤重 爲所對治 善男子有廿二愚癡
0810c04 十一麤重 爲所對治 謂於初地有二愚
0810c05 癡 一者執着補特伽羅及法愚癡 二者
0810c06 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 乃
0810c07 至於如來地有二愚癡者 於一切種所
0810c08 知境界極微細着愚癡 二者極微細礙
0810c09 愚癡及彼麤重爲所對治 由此廿二種
0810c10 愚總及十一種麤重 安立諸地故 是明
0810c11 品別離繫門也 然此十地脩道位中 多
0810c12 住眞如自相作意 不脩眞如差別作意
0810c13 而入觀時 通證二空所顯眞如 是故雙
0810c14 斷二障種子 非不別修人執對治 故不
0810c15 能斷人執隨眠 如瑜伽說 法執自性
0810c16 執我自性而轉覺 彼由觀故還滅 對法
0810c17 論云 又諸菩薩於十地脩道位中 唯脩
0810c18 所知障對治道 非煩惱障 得菩提時頓
0810c19 斷煩惱障及所知障 頓成阿羅漢及如
0810c20 來 是明頓斷二障頓得二果 非望九品
0810c21 說頓斷也 上來所明見脩位住中 所斷
0810c22 二障 皆在起惑未明住地 若就住地煩
0810c23 惱說其治斷位者 二乘所斷四種住地
0810c24 隨其所應 菩薩亦斷 除此以外亦能更

二障義


0811a01 斷 通相無明地少分 迷入妄想所緣境
0811a02 邊 妄想斷時亦能斷故 如起信論云
0811a03 不了一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
0811a04 斷 入淨心地隨分得離 乃至如來地究
0811a05 竟離故 此就通相無明而說 若論別相
0811a06 無明住地 一切菩薩所不能斷 唯佛鏡
0811a07 智之所頓斷 依此義故 仁王經言 唯
0811a08 有頓覺如來 無有漸覺諸佛 夫人經言
0811a09 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唯佛菩提智所能
0811a10 斷故 又異熟識極微細着 依此無明最
0811a11 微細礙 諸轉識中二障習氣 隨異熟識
0811a12 不離而轉 皆是菩薩所不能離 唯有如
0811a13 來之所能斷 是謂究竟道中所斷差別
0811a14 上來所說障治差別 是約染淨非一義
0811a15 門故 說障能尋道 道能除障 若就染
0811a16 淨無障礙門 障非礙道 道不出障 障
0811a17 無異障 如來旣體如是道理故 一切諸
0811a18 法卽爲自體 旣皆自體 有何所斷 有
0811a19 何能斷 何得有出二諦外 而灼然獨住
0811a20 者乎 如經言 生死與道合 道卽是生
0811a21 死故 又論云 無苦亦極苦 無我亦我
0811a22 見故 當知一切法及一切種門 無障無
0811a23 有礙 悉然悉不然 佛會如是性不集
0811a24 亦不散 由無得不得故 有斷不斷離相
0811b01 而窮往 故號爲善逝 乘如而盡還 故
0811b02 稱曰如來 如經言 諸佛還爲凡夫故不
0811b03 空 無無故不有法 非法故不二 非二
0811b04 法故不一 由是道理斷與不斷 皆無障
0811b05 礙 上來四門合爲第五治斷分竟
0811b06 次第六總決擇 問若已永斷欲界惑者
0811b07 一切皆證不還果耶 設其證得不還果
0811b08 者 皆己永斷欲界惑耶 答應作四句
0811b09 有已永斷欲界惑盡 而非證得不還果
0811b10 者 謂超越那含進斷色界九品惑時 兼
0811b11 斷欲界彼伏種子等 有未永斷欲界種
0811b12 子 而已證得不還果者 謂如已離欲人
0811b13 入見道時 於彼種子 伏斷作證等 第
0811b14 三句者 漸出離人證不還時 第四句者
0811b15 除止爾所事 問若永離色界欲者 一切
0811b16 皆入無色定耶 設入無色解脫定者 一
0811b17 切皆離色界欲耶 答應作四句 或有已
0811b18 離色界欲未入無色定 謂依未至定離
0811b19 色界欲等 或有已入無色定未離色界
0811b20 欲 謂聖者已得第四靜慮 不求生色界
0811b21 而由厭背第四靜慮 捨斷結道 依勝進
0811b22 道漸次能入空處等定 第三句者 依斷
0811b23 結道入空處定 第四句者 除上爾所事
0811b24 由是道理說滅盡定亦於色界重現在前
0811c01 如對法論云 滅盡三摩鉢底 要於人趣
0811c02 方能引發 或於人趣 或色界能現在前
0811c03 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 此是依未建立
0811c04 阿賴耶識聖教而說 就如實義於無色
0811c05 界 亦重現前 有異熟識及種子色 爲
0811c06 所依止 命根得住 此義具如瑜伽論說
0811c07 問三界之外 爲有衆生 爲無衆生 此
0811c08 何所疑 若有若無 違聖言故 答此有
0811c09 二義 若如古說衆生之厚 厚在識窟
0811c10 從彼流來 來入三界 是同外道經所說
0811c11 宗 佛法之內無如是義 是故若望過去
0811c12 求衆生本 無始世來流轉三界 若望其
0811c13 後修道除障出三界者 卽當分別 何
0811c14 者若據現事 有多衆生 出三界外 未
0811c15 離生死 若說自性 出三界外 唯有佛
0811c16 地 更無流轉 言據事者 曲有四重 一
0811c17 趣寂二乘 已出三界受意生身 如經言
0811c18 出三界外有三種意生身故 二直住菩
0811c19 薩 於十住中 第四住位已出三界受不
0811c20 繫身 如經言 第四生貴眞佛子捨離生
0811c21 死出三界故 三者於七地中三地菩薩
0811c22 由願力故 損伏煩惱出三界外受淨士
0811c23 身 若不依願力非直出故 例如異生
0811c24 伏下地惑 受上生等 此亦如是 如經

二障義


0812a01 言 有淸淨土出於三界 三地菩薩由願
0812a02 力故 得生於彼 非諸異生及非異生二
0812a03 乘等故 四者於十地中七地菩薩由行
0812a04 勢力故 伏斷種子捨此身已受意生身
0812a05 例如超越那含無漏力故 伏斷種子不
0812a06 生欲界 此亦如是 如經言 初地乃至
0812a07 七地 三界業果倶伏盡無餘 八地乃盡
0812a08 故 此等皆約現事三界說 其不受故得
0812a09 出世 而於自性三界 如是四位 乃至
0812a10 金剛 皆未能出 何等名爲自性三界
0812a11 謂三界內八種分別之所業薰發自性緣
0812a12 生 此中倶有三界所攝煩惱業報十八
0812a13 界性 彼三乘人出三界者 永斷三界增
0812a14 上緣種 由是不受三界現事 而其自性
0812a15 三界悉具有 猶未能斷其因緣故 若就
0812a16 能斷因緣種子 以明能出自性三界者
0812a17 於初地中始斷麤品 三界因緣 卽出麤
0812a18 品自性三界 如是漸出 乃至金剛斷最
0812a19 細品三界因緣 出㝡細品自性三界 而
0812a20 由未離習氣三界 由是義故 一切衆生
0812a21 在自性三界藏內 唯佛如來獨出三界
0812a22 如經言 一切衆生煩惱不出三界藏 三
0812a23 一切衆生果報廿二根不出三界 諸佛
0812a24 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 三界外無衆生
0812b01 藏 佛何所化 是故我說三界外別有一
0812b02 衆生界藏者 是外道 大有經中說 非
0812b03 七佛所說 我常語 一切衆生斷三界煩
0812b04 惱業果報盡者 名爲佛故 問聲聞緣覺
0812b05 無學果者 望於大乘配當何位 答二乘
0812b06 正行有高有下 故其配位亦有進退 何
0812b07 者 若就已得解脫身邊 與諸佛同坐解
0812b08 脫床 如楞伽經言 聲聞緣覺諸佛如來
0812b09 煩惱障斷解脫一味 非智障斷故 若論
0812b10 解脫品 卽同十地最後念中人空解邊
0812b11 依此義故涅槃經中說四依 言阿羅漢
0812b12 者 住第十地 若論具受最後身義 卽
0812b13 與七地菩薩位同 依此義故 仁王經言
0812b14 遠達菩薩伏三界集 因業滅住 後身中
0812b15 住 第七地阿羅漢位 若論外化神力等
0812b16 行 還在十解 善薩已下如經言 習種
0812b17 性中有十種心 已起二乘一切善地故
0812b18 若就心行寬狹長短 十信菩薩亦在其
0812b19 上 如論說 羅漢比丘 知其沙彌 發菩
0812b20 薩心 推在前等故 由是義故 趣寂二
0812b21 乘隨其利鈍 逕多劫數方到阿耨菩提
0812b22 心位 如經言 須陀洹人亦復不定 以
0812b23 不定故逕八萬劫 卽能得到阿耨菩提
0812b24 乃至獨覺 逕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
0812c01 心 此明何義 如最能根須陁洹人受七
0812c02 生已 方入涅槃 滅心心法 如入滅定
0812c03 經八萬劫乃得生心 生心之時受佛教
0812c04 化 卽發阿耨菩提之心 若其一心 得
0812c05 第二果 受二生已入於涅槃 逕六萬劫
0812c06 卽能發心 若其一身得那含果 不還欲
0812c07 界入涅槃者 逕四萬劫能得發心 若其
0812c08 一身得第四果卽於現身入涅槃者 逕
0812c09 二萬劫卽能發心 若諸獨覺根性最利
0812c10 逕一萬劫便得發心 此爲彼經所說意
0812c11 也 如是五人發心之時方與十信菩薩
0812c12 位等 然於菩薩行中 未能猛利 脩習
0812c13 不及 本來大乘種性初始發心 凡夫菩
0812c14 薩 如世諺曰 趣直往者 應先裹粮 盖
0812c15 謂此乎 問上說末那緣一切法 以何道
0812c16 理而得證成 答證成道理略有二種 先
0812c17 立比量 後引聖言 比量之中 亦有二
0812c18 種 一能立正 二能破邪 初能立者 第
0812c19 七末那 意識生時必與同境 不共所依
0812c20 故 凡諸所有不共所依 能依生時必與
0812c21 同境 猶如眼等 如其未必同一境者
0812c22 見彼一切非不共所依 如前滅等 此所
0812c23 立因具三種相 不可破壞故得成立 言
0812c24 能破者 如有立言 末那不必與識同緣

二障義


0813a01 非相應故 諸非相應見彼未必能所同
0813a02 緣 猶如眼等或有立言 眼等根不必與
0813a03 識同境 非相應故 諸非相應見 彼能
0813a04 所不必同境 猶如末那 是謂決定相違
0813a05 過失 故此二宗皆不得成 所以然者
0813a06 若於末那所依能依非相應故許不同境
0813a07 卽由此因於眼根等不得不許不同境義
0813a08 如由此因二處倶許不同緣義倶決定故
0813a09 又若眼等無緣之義爲同法喩卽成未那
0813a10 是無緣法 若彼末那非無緣法 但與
0813a11 能依不同境者 卽旡同類因不得成 由
0813a12 是能立及與能破 末那與意識 共境
0813a13 義立 旣意識同境界故 緣一切法不
0813a14 立自成 聖言量者 如經言 境界風所
0813a15 動七識波浪轉 起信論主述此意 以有
0813a16 境界緣故 復生六種相 何等爲六 一
0813a17 者智相 乃至廣說 此中智相卽是末那
0813a18 中於一切時 惠數相應故名智相 於中
0813a19 委悉具如彼論記中已說 依此聖言 當
0813a20 知末那亦爲六塵境界所起 非直緣其
0813a21 阿賴耶識也 問上說通相無明住地 亦
0813a22 爲二乘隨分所斷 未知如是無明住地
0813a23 爲有麤細 爲旡輕重 若有麤細故有斷
0813a24 不斷者 卽應通分 與八識相應 若是
0813b01 一向 不相應故 無麤細輕重異者 云
0813b02 何二乘有斷不斷 若使同迷我見等惑
0813b03 所迷理故 雖非是麤而同斷者 是則末
0813b04 那相應無明 同與見惑迷無我理故 於
0813b05 見道亦應共斷 若此細故不能斷者 彼
0813b06 最極細何得同斷 答無明住地其相微
0813b07 密麤細輕重不可定說 故一切種皆可
0813b08 得說 何者 若就功力增强遍生諸惑
0813b09 卽應得說唯麤非細 若就行相未分非
0813b10 心相應 卽應得說唯細非麤 望其所
0813b11 障下障上 卽可得說有重有輕 直當自
0813b12 相一旡增微 卽唯可說非輕非重 其上
0813b13 旡重 其下無輕 亦不可說唯在中品
0813b14 但由非輕故下智能除 由非重故上智
0813b15 亦斷 非輕重故中智得滅耳 喩如法界
0813b16 流轉五道 五道可說是麤 永絕四句
0813b17 可說是妙 望其所通 通下通上 卽可
0813b18 得說有淺有深 當其自相一無階降 卽
0813b19 唯所說非淺非深 其下無淺 其上無深
0813b20 亦不可說在其中間 但由非深故下智
0813b21 得證 由非淺故上智能會 非深非淺故
0813b22 中智亦涉 當知旡明輕重亦爾 末那無
0813b23 明 是相應惑 行相有定 輕重有限 故
0813b24 其對治唯在一品 不可將有行相 以例
0813c01 無明住地 是故如是無明體相 唯佛圓
0813c02 智照其始終 後身菩薩究竟道智 唯照
0813c03 其終未見其始 照其終者 於此無明所
0813c04 起三有 達其非有亦照非無故 未見始
0813c05 者 於此無明所迷獨空 唯有信解 未
0813c06 能證見 故如遠所起三界 有無亦照
0813c07 能起無明 空有未見 所迷一法界相故
0813c08 亦未達能迷行相 是故如是無明行相
0813c09 甚深微密 唯佛所窮 難曰 若使二執
0813c10 所迷二空之理 是實不無聖智所照者
0813c11 亦可二惑所執人法之事 是妄非有非
0813c12 聖所照 若齊許者 卽無俗智撥無因果
0813c13 是大邪見 若言雖無所執實法而有假
0813c14 法 量智所照者 是卽雖無所執實我
0813c15 而有假我 量智所照 若齊許者 聖智
0813c16 所照不出三法 蘊界處內 我在何法 若
0813c17 言實有假法實無假我者 是卽實有我
0813c18 空而無法空 若二空齊有 卽人法等無
0813c19 若言如所執法 實無所有故 有法空而
0813c20 由法執 名言薰習所生之法 不實而有
0813c21 有而不實 不癈法空者 是卽人執 名
0813c22 言薰習所生之我 不實而有 有而不實
0813c23 不癈人空 因時等習 果非等生 不應
0813c24 道理故 若言於世俗諦因緣道理 四緣

二障義

Title : 判比量論
0814a01 和合有法生者 他亦於世俗諦因緣道
0814a02 理 五蘊和合卽有人生 若五蘊雖和無
0814a03 人生者 四緣雖和亦無法生 齊有薰習
0814a04 種子因緣 果有生不生不應道理 故通
0814a05 曰所設諸難 皆有道理 有道理故悉無
0814a06 不許 無不許故無所不通 是義云何
0814a07 若對外道所執是一是常是我 卽許有
0814a08 五蘊而無一我 離蘊法外無神我故 如
0814a09 經言 無我無造無受者 以因緣故諸法
0814a10 生 又言如第三牛如第二頭 五陰中我
0814a11 亦復如是 故若對二乘所執三世五蘊
0814a12 之法 卽許有一我而無五蘊 雖眞我外
0814a13 無五法故 如經言 卽此法界流轉五道
0814a14 說名衆生 又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卽
0814a15 是我義者 卽是如來藏義 故若對菩薩
0814a16 依甚深教 如言取義起損減執 卽許我
0814a17 法 皆悉是有 如論說云 又此假我 是
0814a18 無常相 是非有相 非安保相 乃至廣
0814a19 說故 若對菩薩依法相教 如言取義起
0814a20 增益執 卽許人法皆無所有 如經言尙
0814a21 無我無衆生 乃至智者見者 何況當有
0814a22 色受想行識 故如其當因緣道理 若人
0814a23 若法非有非無 非無故說人法皆有量
0814a24 智所照 非有故說人法二空理智所證
0814b01 理智所證者 不損人法也 量智所照者
0814b02 不壞二空也 如花嚴經言 分別一切法
0814b03 不取諸法相 善分別衆生而無衆生相
0814b04 中邊論云 謂實有我增益人邊 實無有
0814b05 我損減人邊 謂實有法增益法邊 實無
0814b06 有法損減法邊 依此聖言 當知人法有
0814b07 無 齊等是究竟義乎 說有無是隨宜說
0814b08 此所說我何法攝者 若論法界衆生佛
0814b09 性之我 非卽蘊界處 不離蘊界處 而
0814b10 亦得說法界法處所攝 此義具如十二
0814b11 門論說 若論我見薰習所生假我 十一
0814b12 識中自他差別識攝 非卽蘊界處不離
0814b13 蘊界處 而亦得入行蘊法界法處所攝
0814b14 如論說言 如是假我不可說言 與彼諸
0814b15 法異不異性故 行蘊之內何法攝者 入
0814b16 於不相應法所攝 廿四中衆同分攝 此
0814b17 亦名爲衆生種類 然此衆生及與諸法
0814b18 非如所說 有人有法而非是無故 作是
0814b19 說耳 然二障道理 唯佛所窮 但依仰
0814b20 信 聊須斟酌也
0814b21 二障義卷終